2024高中物理教案设计

来自 小砾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4高中物理教案设计5篇sO0篇语网

物理是数学与自然的结合,通过数学模型和公式描述物理规律,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高中物理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学习。sO0篇语网

2023高中物理教案设计sO0篇语网

2024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篇1)

sO0篇语网

教学目标sO0篇语网

知识目标sO0篇语网

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sO0篇语网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掌握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计算.sO0篇语网

能力目标sO0篇语网

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sO0篇语网

情感目标sO0篇语网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sO0篇语网

教材分析sO0篇语网

教材首先明确要研究圆周运动中的最简单的情况,匀速圆周运动,接着从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的角度引入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最后推导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中间有一个思考与讨论做为铺垫.sO0篇语网

教法建议sO0篇语网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的教学建议是:通过生活实例(齿轮转动或皮带传动装置)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有必要引入相关的物理量加以描述.学习线速度的概念,可以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弧长 与时间 比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同时应向学生指出线速度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学习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两个概念是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和描述运动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每通过一段弧长都与转过一定的圆心角相对应,因而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也可以用转过的圆心角 与时间t比值来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根据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还可以用转动一圈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描述,为此引入了周期的概念.讲述角速度的概念时,不要求向学生强调角速度的矢量性.在讲述概念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线速度的大小、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保持不变的圆周运动.sO0篇语网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的教学建议是: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几个物理量在对圆周运动的描述上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并引导学生从如下思路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sO0篇语网

教学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sO0篇语网

教学难点:各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sO0篇语网

主要设计:sO0篇语网

一、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物理量.sO0篇语网

(一)让学生举一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sO0篇语网

(二)展示课件1、齿轮传动装置sO0篇语网

课件2、皮带传动装置sO0篇语网

为引入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引起思考和讨论sO0篇语网

(三)展示课件3: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sO0篇语网

可暂停.可读出运行的时间 ,对应的弧长 ,转过的圆心角 ,进而给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sO0篇语网

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sO0篇语网

(一)重新展示课件sO0篇语网

1、齿轮传动装置.让学生体会到有些不同的点线速度大小相同,但角速度、周期不同,有些不同的点角速度、周期相同,但线速度大小不同;进而此导同学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sO0篇语网

圆周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也是牛顿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综合应用。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多,且许多物理量(力、加速度、线速度)在时刻变化,因此,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困点。教师如何根据自己的学生把握教材的难易,设计好教案,对顺利完成好本单元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sO0篇语网

1、向心力:一本参考资料给向心力下了如下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到指向圆心的合外力,叫向心力。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确切的,其一是容易给学生产生误导,认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要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其二、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它可以是某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还可以是某种力的分力。鲁科版在本知识点教材处理比较好,先通过细绳栓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圆周运动的演示实验,分析其受力,得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要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等效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向心力。这个定义也比较科学,学生容易接受,且给等效力留了拓展空间,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再通过圆周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逐渐认知向心力。在新课教学中,对有些复杂问题应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人教版教材是先学习向心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叫向心力。这样给出向心力显得有点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sO0篇语网

2、向心加速度:人教版教材是通过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找出△t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v,△v△t求出平均加速度,当△t趋近零时,△v垂直于速度v,且指向圆心,既为质点在该位置的加速度,称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然后给出加速度的公式。按此教学方案,逻辑性强,学生能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来龙去脉,但由于用到了速度的失量差和极限概念,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从课堂效果上看并不好,因此本教学方案适宜优秀学生。鲁科版教教材是通过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分析,总结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向心力的作用,那么它必然存在一个由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叫向心加速,方向与向心力方向一致,始终指向圆心,然后直接给出向心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省去了复杂的数学推导,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感觉容易接受,师生互动较为活跃。sO0篇语网

2024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篇2)

sO0篇语网

知识目标sO0篇语网

(1)伽利略理想实验;sO0篇语网

(2)惯性概念;sO0篇语网

(3)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sO0篇语网

(4)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sO0篇语网

(5)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sO0篇语网

能力目标sO0篇语网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sO0篇语网

情感目标sO0篇语网

对任何现象的发生不能够想当然,要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sO0篇语网

教学建议sO0篇语网

教材分析sO0篇语网

本节内容是分两块内容介绍的,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sO0篇语网

教法建议sO0篇语网

1、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sO0篇语网

2、适当介绍一些学史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或者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它们的学习也是这样.sO0篇语网

3、重点讲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一种科学思维方法.sO0篇语网

4、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sO0篇语网

教学设计示例sO0篇语网

教学重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sO0篇语网

教学难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sO0篇语网

示例:sO0篇语网

一、历史的回顾sO0篇语网

1、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最初认识及亚里士多德其人.(见扩展资料)sO0篇语网

2、伽利略理想实验:sO0篇语网

(1)动画模拟该实验,并指出不能够真正试验的原因.或做课本所讲的气垫导轨实验(有视频资料),并指出为什么只是近似验证.由实验结果推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矛盾的焦点蚀是试实验条件的不同.sO0篇语网

(2)分析伽利略理想实验:它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但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来的,而在抽象思维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科学推理,理想化实验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sO0篇语网

(3)介绍伽利略.sO0篇语网

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sO0篇语网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sO0篇语网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sO0篇语网

3、注意:(通过实例分析)sO0篇语网

(1)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sO0篇语网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关.sO0篇语网

(3)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sO0篇语网

4、实例参考(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sO0篇语网

分析刹车时人往前倾;启动时人往后仰.sO0篇语网

做小实验:惯性实验器演示惯性现象,并分析.sO0篇语网

让学生举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惯性现象有利,哪些惯性现象有害.sO0篇语网

探究活动sO0篇语网

题目:可以观察的惯性现象sO0篇语网

组织:小组或个人sO0篇语网

方案:自己设计小实验并展示、讲解,由同学互相评判sO0篇语网

评价: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sO0篇语网

2024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篇3)

sO0篇语网

一、教学目标sO0篇语网

1.物理知识方面:sO0篇语网

(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sO0篇语网

(2)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间的数量关系;sO0篇语网

(3)初步掌握向心力概念及计算公式。sO0篇语网

2.通过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能力。sO0篇语网

3.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sO0篇语网

二、重点、难点分析sO0篇语网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计算公式的得出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生活实例及实验加强感知,突破难点。sO0篇语网

三、教具sO0篇语网

1.转台、小伞;sO0篇语网

2.细绳一端系一个小球(学生两人一组);sO0篇语网

3.向心力演示器。sO0篇语网

四、主要教学过程sO0篇语网

(一)引入新课sO0篇语网

演示:将一粉笔头分别沿竖直向下、水平方向、斜向上抛出,观察运动轨迹。sO0篇语网

复习提问:粉笔头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sO0篇语网

启发学生回答: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做曲线运动。sO0篇语网

进一步提问:在曲线运动中,有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物体运动的轨迹是一个圆周或一段圆弧(用单摆演示),称为圆周运动。请同学们列举实例。sO0篇语网

(学生举例教师补充)sO0篇语网

电扇、风车等转动时,上面各个点运动的轨迹是圆大到宇宙天体如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小到微观世界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都可看做圆周运动,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sO0篇语网

提出问题:你在跑400米过弯道时身体为何要向弯道内侧微微倾斜?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转弯处以及赛车场的环形车道,为什么路面总是外侧高内侧低?可见,圆周运动知识在实际中是很有用的。sO0篇语网

引入:物理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sO0篇语网

板书:匀速圆周运动sO0篇语网

(二)教学过程设计sO0篇语网

思考:什么样的圆周运动最简单?sO0篇语网

引导学生回答:物体运动快慢不变。sO0篇语网

板书:1.匀速圆周运动sO0篇语网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相等,如机械钟表针尖的运动。sO0篇语网

思考:匀速周圆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周期性。用什么物理量可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sO0篇语网

(学生自由发言)sO0篇语网

板书: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恒量。sO0篇语网

当t很短,s很短,即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线速度其实就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各个时刻线速度大小相同,而方向时刻在改变。那么,线速度方向有何特点呢?sO0篇语网

演示:水淋在小伞上,同时摇动转台。观察:水滴沿切线方向飞出。sO0篇语网

思考:说明什么?sO0篇语网

师生分析:飞出的水滴在离开伞的瞬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速度方向,因而表明了切线方向即为此时刻线速度的方向。sO0篇语网

板书:方向:沿着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如图3。单位:rad/s。sO0篇语网

(3)周期:质点沿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如:地球公转周期约365天,钟表秒针周期60s等,周期长,表示运动慢。(角速度、周期可由学生自己说出并看书完成)sO0篇语网

板书:(师生共同完成)sO0篇语网

思考: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v、ω、T是否改变?(ω、T不变,v大小不变、方向变。)讲述:匀速周周运动是匀速率圆周运动的简称,它是一种变速运动。sO0篇语网

提出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由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可知,物体必定受到一个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合外力作用,这个合外力的方向有何特点呢?sO0篇语网

学生小实验(两人一组):sO0篇语网

线的一端系一小球,使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质量很小(可用橡皮塞等替代),甩动时线速度尽量大,小球重力与拉力相比可忽略,以保证拉线近似在水平方向。sO0篇语网

观察并思考:sO0篇语网

①小球受力?sO0篇语网

②线的拉力方向有何特点?sO0篇语网

③一旦线断或松手,结果如何?sO0篇语网

(提问学生后板书并图示)sO0篇语网

概括:要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必须使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垂直而指向圆心的力作用,故名向心力。sO0篇语网

板书:3.向心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力。sO0篇语网

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sO0篇语网

2024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篇4)

sO0篇语网

1、教材分析sO0篇语网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sO0篇语网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了学生的认知断层,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sO0篇语网

2、教学目标sO0篇语网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三维教学目标:sO0篇语网

①知识目标: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sO0篇语网

②能力目标: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sO0篇语网

③德育目标: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sO0篇语网

3 、教学方法sO0篇语网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从理论深入到实际。其操作策略是:sO0篇语网

①问题学生提。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sO0篇语网

②认知准备。注重学生认知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这堂课前的认知准备分两个层次,一是浅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二是深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击中要害,抓住关键。sO0篇语网

③学生体验、感受,形成直觉思维,能突破难点,同时留下深刻印象。sO0篇语网

④巧用评价,激活学生内动力。采用师生情感共鸣、配合默契、体验成功的内在激励方式,从深层、长久、公平的角度,让评价内化为学生内动力。sO0篇语网

4、学法指导sO0篇语网

①引导学生质疑。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掌握处。sO0篇语网

②提供思维策略。用实际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sO0篇语网

③教给分析方法。实际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sO0篇语网

5 、教学过程sO0篇语网

1、课前预习,自主探索sO0篇语网

①课前一天晚自习,引领学生学会预习,给足他们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课堂,提高合作、探索学习的有效性。sO0篇语网

②提出问题(书面)教师汇集、列序。sO0篇语网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sO0篇语网

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将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开,细线断了。以此激活课堂。sO0篇语网

3、共识目标,质疑问难sO0篇语网

同学们预习后提出了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展示经教师筛选、排序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sO0篇语网

4、循疑而进,问题解决sO0篇语网

①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属表征问题,学生在书上勾画(多媒体展示)。sO0篇语网

②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sO0篇语网

请学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两分力,那么两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语言加工)。从而领会分力与合力的关系:等效代替不能共存。”sO0篇语网

③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确定的解?sO0篇语网

请学生画,同桌讨论,看教材上图1—29。引导学生总结: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两种情况有确定的解。(这不是重点,欲放即收,决不越俎代疱)。sO0篇语网

④在具体问题中怎样进行力的分解?sO0篇语网

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分解?实际效果怎样定?分力方向如何找?分力大小如何求?sO0篇语网

例1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请将F分解。sO0篇语网

长胶板两端搁置,中间放一木块,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块。运动一段位移,请学生观察此力的效果:长胶板弯曲程度减小,木块水平起动(可多媒体展示)。sO0篇语网

讲清三个层面:sO0篇语网

①没有沿F的方向起动,说明没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为有两个效果,所以要分解。sO0篇语网

②胶板弯曲程度减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动”两个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sO0篇语网

③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然后计算求解(以上用动画展示,绝不在数学上花功夫)。sO0篇语网

例2 、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怎样?sO0篇语网

先请学生将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觉?再让学生分析、作图、计算,教师巡视、纠编,找出做得好的通过实物展台让学生观看,作出评价。最后,实验验证:橡皮绳一端系方木块,另一端固定在倾斜的胶板上。sO0篇语网

观察重力的效果。抬高胶板,使倾斜角增大,观察重力的两个效果的变化情况并与求解的分力表达式对照。请思考:斜面上的情况,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吗?怎样分解?如图2,将重力G分解为垂直档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sO0篇语网

5、联系实际,实践探索sO0篇语网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拖拉机拉耙来耙地,车辆上桥、下桥),深挖教材的编写规律。讨论: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小倾角?sO0篇语网

6、回顾反思,学有所得sO0篇语网

同学们,依据上例的解题过程,请你总结力的分解的方法:sO0篇语网

①根据实例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sO0篇语网

②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sO0篇语网

7、思维策略,巩固训练sO0篇语网

①如图3支架,绳子对O点的拉力产生什么效果。sO0篇语网

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处挂上适当重量(50N)的水桶,请他谈谈感受。同桌的同学,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劲压,互相交换做,这种自我感受、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印象深刻。sO0篇语网

教师展示分解过程,讲解分解方法。创设问题,不知ΔABO的角度,怎样计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认知冲突,提出作图法求解,教师讲解此法,使本节课有整体建构。sO0篇语网

②同学们,一根线和两根线悬挂同一砝码,两根线的张角较大时,易断!知道为什么吗?多媒体展示画好了的几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结论。sO0篇语网

8、总结扩展,突出重点sO0篇语网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sO0篇语网

②在具体情境中用实际效果去分解力;sO0篇语网

③分力的大小可计算、可作图。sO0篇语网

9、作业布置,开放练习sO0篇语网

①观察身边的力的分解实例;sO0篇语网

②书面作业。sO0篇语网

2024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篇5)

sO0篇语网

一、教材分析sO0篇语网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sO0篇语网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sO0篇语网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sO0篇语网

2、教学目标sO0篇语网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sO0篇语网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sO0篇语网

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sO0篇语网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sO0篇语网

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sO0篇语网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sO0篇语网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sO0篇语网

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sO0篇语网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sO0篇语网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sO0篇语网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sO0篇语网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sO0篇语网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sO0篇语网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sO0篇语网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仗品德。sO0篇语网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sO0篇语网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sO0篇语网

坚持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sO0篇语网

3、教学重点sO0篇语网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概念和决定……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关系。sO0篇语网

正确深入理解……的特点和……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是分析……问题的两sO0篇语网

个关键。sO0篇语网

4、教学难点sO0篇语网

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sO0篇语网

二、 说教法:sO0篇语网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物质性质);比较法(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sO0篇语网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sO0篇语网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sO0篇语网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摩擦力”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sO0篇语网

三、 说学法:观察法;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推理法sO0篇语网

1、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sO0篇语网

为了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确定其演示观察的重点,有序地引导学生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sO0篇语网

2、教学生用较简单的器材做实验,以发挥实验效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sO0篇语网

如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做实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复习相关知识,克服错误定势,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进行新课做好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sO0篇语网

3、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sO0篇语网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sO0篇语网

四、 教学程序:sO0篇语网

导入;新课;练习巩固;作业;研究性课题提出。sO0篇语网

引入新课sO0篇语网

将课首问题稍作加工(和生活实际稍作联系)后,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思索中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sO0篇语网

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波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sO0篇语网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sO0篇语网

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sO0篇语网

sO0篇语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