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来自 莱德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5篇4SL篇语网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用来描述惯性概念的物理学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之一,是完全独立的一条重要的力学定律,由艾萨克·牛顿于1687年提出。常见的完整表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4SL篇语网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1

4SL篇语网

教学目标4SL篇语网

一、知识与技能:4SL篇语网

知道并能用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4SL篇语网

二、过程与方法:4SL篇语网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4SL篇语网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4SL篇语网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4SL篇语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SL篇语网

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4SL篇语网

教学重与难点4SL篇语网

重点:“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4SL篇语网

难点:让学生确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内涵。4SL篇语网

教学准备 惯性小车、斜面、木块、木板、毛巾、标志小旗.4SL篇语网

教学过程4SL篇语网

一、体验、观察、顿悟、阐述4SL篇语网

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观察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请观察)4SL篇语网

学生实验一:抽学生到讲台上做用力使讲桌运动的实验。并指出当我们用力推或拉桌子时,桌子才会运动,当推力或拉力撤消后,桌子就停止运动。(A、运动需要力来维持)4SL篇语网

学生实验二:学生演示小车在木板上运动情况。用力推小车时小车开始运动,当推力撤消后小车仍能运动。4SL篇语网

(B、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4SL篇语网

师: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4SL篇语网

生:是桌面对小车的阻力。4SL篇语网

(好,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4SL篇语网

二、探究、归纳、推理4SL篇语网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4SL篇语网

1、介绍实验器材。4SL篇语网

2、请同学带着下面的问题和老师一起来完成实验探究。4SL篇语网

(1)为充分“显示”阻力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影响,每次实验时应该控制哪些因素相同?如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4SL篇语网

(2)为什么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4SL篇语网

(3)小车在不同材料的平面上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4SL篇语网

3、演示书上图12.5-3所示的实验,4SL篇语网

教案4SL篇语网

《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http://www.unjs.com)。4SL篇语网

(1)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4SL篇语网

接触面4SL篇语网

阻力的大小4SL篇语网

(选填“大”“较小”或“最小”)4SL篇语网

小车运动的距离4SL篇语网

(选填“短”“较长”或“很长”)4SL篇语网

毛巾4SL篇语网

棉布4SL篇语网

木板4SL篇语网

(2)交流讨论思考题。4SL篇语网

(3)展示讨论结果。4SL篇语网

(二)归纳4SL篇语网

生: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远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 ,速度减小得越 慢 。4SL篇语网

(三)推理,升华实验结论。4SL篇语网

师:如果我们将木板换成表面更光滑的玻璃,小车运动的距离与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相比较,哪一个更远些?4SL篇语网

生:在玻璃上运动的距离更远。4SL篇语网

师:如果有一种材料,它的表面绝对光滑,对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将做什么样的运动?4SL篇语网

生: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4SL篇语网

师: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样呢?4SL篇语网

生:永远保持静止状态。4SL篇语网

三、揭示规律、板书课题4SL篇语网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4SL篇语网

师:今天同学们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得出的规律跟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得出规律完全一样。同学们真棒,你们是当今的牛顿。4SL篇语网

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4SL篇语网

想想议议(学生交流讨论)4SL篇语网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成立的条件: ;结论: 。4SL篇语网

2、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状态;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 。4SL篇语网

师:牛顿第一定律充分揭示了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用来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SL篇语网

四、课堂练习(见学生手中小练习)4SL篇语网

五、课堂小结4SL篇语网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4SL篇语网

2、适用范围:一切物体;条件:不受力;结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4SL篇语网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SL篇语网

六、课外作业(略)4SL篇语网

附板书设计4SL篇语网

12.5 牛顿第一定律4SL篇语网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4SL篇语网

2、适用范围:一切物体;4SL篇语网

条 件:不受力;4SL篇语网

结 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4SL篇语网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SL篇语网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2

4SL篇语网

一、教材分析4SL篇语网

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这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学习上,注重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4SL篇语网

二、教学过程设计4SL篇语网

引入新课:运动的起因是什么4SL篇语网

(一)学生阅读历史的回顾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4SL篇语网

这块内容中有些知识点学生是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但学生都看得懂,所以就由学生来完成,同学们相互补充,教师只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4SL篇语网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4SL篇语网

现象:在平路上人推车,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4SL篇语网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4SL篇语网

笛卡儿: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即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4SL篇语网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4SL篇语网

(二)问:以上四位科学家每一位都把人类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试分析每人推进的一步体现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贡献?4SL篇语网

教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指明学生要探究的内容与方向,具体由学生们合作完成,教师只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4SL篇语网

a)亚里士多德的贡献:通过直觉的观察提出问题为科学家的研究确立了课题。4SL篇语网

b)伽利略的贡献:(1)伽利略发现了不易直觉的摩擦力,改变了亚里士多德根据直接经验得出的直觉结论提出运动不需力维持;(2)思维代替直觉认识宇宙。4SL篇语网

c)笛卡儿的贡献:(1)明确匀速直线运动;(2)指出速度改变是有原因的。4SL篇语网

d)牛顿的贡献:(1)推广到一切物体;(2)提出静止;(3)明确力的作用。4SL篇语网

关于谁的贡献大,学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教师也无需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但是通过对物理学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对四位科学家贡献的探究,它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家认识和发现物理定理、定律的基本方法。从而“以史为鉴”,培养他们以物理学家认识世界本来面目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在一定意义上,通过对规律认识的历史的还原,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这是设计此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4SL篇语网

在该块教学内容中学生未知的是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教师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具体可如下操作。4SL篇语网

提问:伽利略用什么方法证明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呢?4SL篇语网

演示说明:设置一个向下的斜面,再圆滑地连一个向上的斜面。然后拿一个小球放在斜面某点上,由静止运动下来,它将冲上另一斜面。4SL篇语网

教师设疑:它能“冲”到哪里,它能回到原来高度吗?如果光滑,结果怎样?4SL篇语网

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验发现,它升不到原来的那个水平高度,这是因为摩擦较大。若换一个摩擦较小的斜面,可以看出,它就较接近那个水平高度。若摩擦越小,就越接近。这是实验事实。科学推理:依据这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然后沿着摩擦力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去科学推理──假如摩擦非常非常的小、以至于没有摩擦,那小球将非常非常接近──以至于达到原来水平高度。这是一种理想的实验情景,即小球沿着光滑的斜面总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教师指出“假设”两个字用得很好,它对物理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其结论的得出符合逻辑。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倾角越小,小球为达到原来的高度所通过的路程就越长;倾角越小,通过的路程就越长。然后,我们再去科学推理,假如它最终成为水平面,那小球所通过的路程也就无限长,只能沿着水平面继续运动下去。4SL篇语网

教师总结:“理想实验”虽然也叫实验,但它不等同于科学实验。真实的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理想实验”则是一种思维活动,是由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并指出理想实验是以真实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了更深入的抽象分析。理想实验是以正确的逻辑法则为依据的。它是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法。4SL篇语网

(三)演示气垫导轨实验4SL篇语网

气垫导轨实验是学生未知的实验,所以采用的方法是由师生共同操作完成,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装置的特点,由学生来推动气垫导轨上的物体,观察它的运动,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4SL篇语网

(四)让学生们仔细阅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思考定律包含的几层含义4SL篇语网

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还应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所包含的几层意思。定律的理解是未知的,但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们相互讨论、自主探究、教师补充共同完成下面的三层含义。4SL篇语网

1.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4SL篇语网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4SL篇语网

2.阐明了力的科学定义4SL篇语网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4SL篇语网

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揭示了物体普遍具有的属性──惯性。4SL篇语网

(五)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分析惯性问题4SL篇语网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3

4SL篇语网

一、三维目标4SL篇语网

1.知识与技能4SL篇语网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4SL篇语网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4SL篇语网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4SL篇语网

2.过程与方法4SL篇语网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4SL篇语网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4SL篇语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SL篇语网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4SL篇语网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4SL篇语网

二、教材分析4SL篇语网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4SL篇语网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4SL篇语网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4SL篇语网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4SL篇语网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4SL篇语网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4SL篇语网

三、学情分析4SL篇语网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4SL篇语网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4SL篇语网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4SL篇语网

四、教学重难点4SL篇语网

1.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4SL篇语网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4SL篇语网

五、教学活动设计4SL篇语网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4SL篇语网

撕纸游戏4SL篇语网

猜一猜:4SL篇语网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4SL篇语网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4SL篇语网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4SL篇语网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4SL篇语网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4SL篇语网

(二)回顾历史,探究定律4SL篇语网

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4SL篇语网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4SL篇语网

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4SL篇语网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4SL篇语网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4SL篇语网

他的观点来自实际经验,还能用实际经验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并维持了近两千年。4SL篇语网

设问:我们现在知道,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有贡献吗?4SL篇语网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4SL篇语网

首先质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纪的伽利略。他观察了球的滚动。4SL篇语网

2.质疑假设,科学猜想4SL篇语网

当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动时,速度减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观察的结果是: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4SL篇语网

①现象: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4SL篇语网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恰恰从这一现象出发,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4SL篇语网

②质疑:滚动的球之所以停下来,真的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吗?4SL篇语网

设问:球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4SL篇语网

在伽利略之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摩擦力这种无形的力,伽利略是第一个意识到摩擦力的人。4SL篇语网

他改变了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发现:水平面越光滑,球滚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4SL篇语网

结论:滚动的球停下来,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4SL篇语网

③假设: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怎样运动呢?4SL篇语网

④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动下去。4SL篇语网

过渡: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双斜面实验。4SL篇语网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4SL篇语网

(1)双斜面实验4SL篇语网

左斜面固定,右斜面倾角可变。实验中我们设定小球始终从左斜面定位卡处由静止释放。4SL篇语网

①固定右斜面,改变小球所受的摩擦,观察小球上升的高度怎样变化。重复一次。4SL篇语网

思考:4SL篇语网

1.小球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与小球上升的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4SL篇语网

2.摩擦阻力的大小与释放点到上升的点的高度差是什么关系?4SL篇语网

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多高的地方?4SL篇语网

②减小右斜面倾角,观察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重复一次。4SL篇语网

思考:4SL篇语网

1.减小右斜面倾角,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如何变化?4SL篇语网

2.如果没有摩擦,减小右斜面倾角,沿斜面滚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小球将上升到多高的地方?4SL篇语网

③将右斜面放平,释放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4SL篇语网

思考:4SL篇语网

1.如果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会停下来吗?4SL篇语网

2.如果没有摩擦,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将滚到哪里去呢?4SL篇语网

实验事实4SL篇语网

逻辑推理(无摩擦,右斜面足够长)4SL篇语网

右斜面固定4SL篇语网

摩擦越小,球滚得越高4SL篇语网

球将滚上原来的高度4SL篇语网

减小右倾角4SL篇语网

球沿斜面滚得越远4SL篇语网

球沿斜面滚得越远,一直滚到原来的高度4SL篇语网

放平右斜面4SL篇语网

球滚得最远4SL篇语网

球将一直滚动下去4SL篇语网

过渡:现在通过动画来模拟没有摩擦阻力时小球的运动。我们为动画配了一段话剧。4SL篇语网

(2)动画模拟4SL篇语网

(老师扮演伽利略,学生扮演小球。)4SL篇语网

伽利略:小球先生(小姐),如果没有摩擦,你会爬上什么高度呢?4SL篇语网

小球:我会搭乘梦想的阶梯一步一步往上爬,直到爬上原来的高度。4SL篇语网

伽利略;如果我减小右斜面的倾角,你还会爬到原来的高度吗?4SL篇语网

小球:梦想有多高,我就可以爬多高,只是我要走的路程更长了。4SL篇语网

伽利略:如果我继续减小右斜面的倾角呢?4SL篇语网

小球:我心依旧,只是又多了一段山水之程。4SL篇语网

伽利略:如果我把右斜面放平,你还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前行吗?4SL篇语网

小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选择了高度,留给世界的便只能是背影。4SL篇语网

播放周杰伦的《蜗牛》节选: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小小的天 留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4SL篇语网

希望同学们像小球一样怀着梦想,沿着人生的轨道一步一步往前行!总有一天,你有属于你的天!4SL篇语网

过渡: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4SL篇语网

(3)理想实验的魅力:4SL篇语网

实验(事实)+逻辑推理4SL篇语网

通过可靠的实验事实,加上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方法。4SL篇语网

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不能实现的地方,思维向前一步。4SL篇语网

这种方法非常了不起!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评价实事求是,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经历了2000多年,物理学徘徊不前;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只经历300多年,物理学的大厦初步建立,大师辈出。这都得益于伽利略首创的实验研究方法。4SL篇语网

过渡:通过双斜面理想实验,伽利略得出了结论。4SL篇语网

(3)伽利略: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永远滚动下去。运动不需要力维持。4SL篇语网

回顾、思考:4SL篇语网

①静止的车、足球为什么运动起来?4SL篇语网

②运动的车、足球为什么会停下来?4SL篇语网

③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4SL篇语网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SL篇语网

设问:运动状态是用什么物理量描述?4SL篇语网

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推、拉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摩擦阻力。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脚的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草地的摩擦阻力。4SL篇语网

过渡:与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他的观点进行了补充。4SL篇语网

4.补充完善,形成定律4SL篇语网

(1)笛卡尔的补充: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这应成为一个原理,它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4SL篇语网

笛卡尔补充了物体不受力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4SL篇语网

过渡: 1642年,伽利略逝世,1643年牛顿在英国诞生。牛顿是人类历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4SL篇语网

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牛顿把伽利略、笛卡尔的正确结论总结成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4SL篇语网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4SL篇语网

过渡:现在我们来理解定律。4SL篇语网

(三)理解定律,了解惯性4SL篇语网

思考:牛顿第一定律中论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怎样的?4SL篇语网

1.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SL篇语网

物体不受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运动状态变化,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4SL篇语网

思考: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能不能通过实验验证呢?4SL篇语网

不能。由于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许多阻力很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牛顿第一定律。4SL篇语网

2.阻力很小的现象:冰壶4SL篇语网

从视频可以看出,冰壶在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几乎不变,直到碰上另一个冰壶。4SL篇语网

思考:定律中还论述了什么呢?4SL篇语网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4

4SL篇语网

教学目标4SL篇语网

知识目标:4SL篇语网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4SL篇语网

能力目标:4SL篇语网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SL篇语网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4SL篇语网

情感目标:4SL篇语网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4SL篇语网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4SL篇语网

教学建议4SL篇语网

教材分析4SL篇语网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4SL篇语网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4SL篇语网

教法建议4SL篇语网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4SL篇语网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4SL篇语网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4SL篇语网

教学设计示例4SL篇语网

牛顿第一定律4SL篇语网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4SL篇语网

教学难点:4SL篇语网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4SL篇语网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4SL篇语网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4SL篇语网

教学过程4SL篇语网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4SL篇语网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4SL篇语网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4SL篇语网

[演示2]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4SL篇语网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4SL篇语网

分析:木块:静止——运动——静止。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4SL篇语网

二、讲授新课:4SL篇语网

1.规律总结过程4SL篇语网

方法1.教师引导4SL篇语网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4SL篇语网

[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倍投电视上)4SL篇语网

介绍器材4SL篇语网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4SL篇语网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4SL篇语网

实验纪录:4SL篇语网

实验次数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离4SL篇语网

1毛巾最大最短4SL篇语网

2棉布较大较长4SL篇语网

3玻璃较小长4SL篇语网

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为零无限长4SL篇语网

实验分析:4SL篇语网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4SL篇语网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4SL篇语网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4SL篇语网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4SL篇语网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4SL篇语网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4SL篇语网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4SL篇语网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4SL篇语网

迪卡儿的补充4SL篇语网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4SL篇语网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4SL篇语网

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4SL篇语网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4SL篇语网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4SL篇语网

方法2:学生探究式学习4SL篇语网

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车实验,根据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问题根源.由学生互相补充确定实验结论。4SL篇语网

2.定律分析4SL篇语网

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4SL篇语网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4SL篇语网

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板擦运动,撤去推力板擦停下来,从表面现象上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一的观点正确的解释这个现象呢?4SL篇语网

三、巩固练习4SL篇语网

1.一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假若某瞬间撤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将怎么样?4SL篇语网

2.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4SL篇语网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4SL篇语网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4SL篇语网

C.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经过在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惯性定律4SL篇语网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4SL篇语网

四、小结4SL篇语网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牛一的重要贡献是: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SL篇语网

五、作业:阅读本节教材4SL篇语网

探究活动4SL篇语网

牛顿力学的建立4SL篇语网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4SL篇语网

【活动目的】4SL篇语网

牛顿力学的建立不是牛顿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许多科学家努力研究的最终结果,查阅资料了解牛顿力学的建立过程,及牛顿力学的体系。4SL篇语网

【活动流程】4SL篇语网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4SL篇语网

【备注】4SL篇语网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4SL篇语网

2、和其他成员交流。4SL篇语网

斜面小车实验的再研究4SL篇语网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4SL篇语网

【活动目的】4SL篇语网

运用不同的物体表面,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伽利略推理思维的理解。4SL篇语网

【活动流程】4SL篇语网

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器材;实验并记录现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与老师所做实验比较优缺点;与其他组交流。4SL篇语网

【备注】4SL篇语网

1、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4SL篇语网

2、和其他成员交流。4SL篇语网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5

4SL篇语网

一、设计思想4SL篇语网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也不联系生产、生活,远离科学探究乐趣,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辩游戏”式的难题和怪题的牢笼之中,他们是不可能热爱物理课程的。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4SL篇语网

二、教材分析4SL篇语网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在发展要求中:1.了解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角度的差异。2.会识别惯性系与非惯性系。4SL篇语网

三、学情分析4SL篇语网

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4SL篇语网

四、教学目标4SL篇语网

1.知识、技能目标:4SL篇语网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4SL篇语网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4SL篇语网

2.能力、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4SL篇语网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4SL篇语网

五、重点难点4SL篇语网

本节的重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难点是对惯性的理解。4SL篇语网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4SL篇语网

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4SL篇语网

七、课前准备4SL篇语网

自制理想斜面实验器(用有很小凹槽的柔软铝塑板作为轨道)、气垫导轨。4SL篇语网

八、教学过程4SL篇语网

1.创设情景、新课引入4SL篇语网

(1) 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4SL篇语网

视频驾车飞越黄河引入4SL篇语网

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4SL篇语网

第三章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情况,第4SL篇语网

一、二章 运动学是描述和研究物体运动规律,但无法回答物体为什么做这样的运动。所以,要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爱因斯坦增把一代一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作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破案过程,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向错误的判断. 力与运动的关系就经历这一个过程。4SL篇语网

2.历史回顾4SL篇语网

首先让同学看一个实验:用手推车,车前进,停止用力,车停止。4SL篇语网

设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此类的现象?(由学生思考后回答)4SL篇语网

学生答:可能有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如没有对车继续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静止的秋千用力时,它会摆动起来。停止用力时,它会最终停下来,等等。4SL篇语网

两种主要观点:4SL篇语网

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4SL篇语网

(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4SL篇语网

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4SL篇语网

学生也许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初中已学习过这部分知识,所以学生会得到此观点是错误的,但不少同学心中的疑虑还是存在的。4SL篇语网

在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才到三百年前伽俐略才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当时提出了很多观点,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证明一个问题更难,所以说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4SL篇语网

2.伽俐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4SL篇语网

设问:现在假设你是伽俐略,你会寻找怎样的“侦察”方法去推翻这维持两千年的“错案”?4SL篇语网

(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讨论思考:然后叫几个学生代表发言)4SL篇语网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物理规律的真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4SL篇语网

结论: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力(说明自行车停下,停下不是没有受外力,而是受了摩擦力才停的,如没有摩擦力,会永远运动下去不停,看来物体运动是不需力的)。4SL篇语网

介绍伽俐略创造的“侦察”方法:理想斜面4SL篇语网

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呢?伽俐略注意到,当一个小球沿斜面下滚时速度会增加,小球沿斜面上滚时时速度会减小,他由此猜想,当小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伽俐略认为: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缘故,他推理:若没有摩擦力,球将永远滚下去,为了说明他的思想,他设计理想斜面实验。4SL篇语网

(1) 实验演示理想斜面实验整个过程(说明:主要是为了理解伽俐略的思想)4SL篇语网

学生分组实验:理想斜面实验4SL篇语网

(2)再用视频动画演示理想斜面实验4SL篇语网

通过对理想斜面实验的演示,说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逻辑的力量。(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光滑的斜面,所以这个实验是个“理想实验”。)4SL篇语网

尽管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光滑的平面。但可以创造比较光滑的平面去证明伽俐略的想法:4SL篇语网

视频实验:气垫导轨上物体近匀速的运动4SL篇语网

最后总结(投影):4SL篇语网

①伽俐略理想实验对科学研究的意义。4SL篇语网

②介绍伽俐略其人其事,通过对伽俐略其人其事的了解,强调指出,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在它发现的最初往往是非常艰难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没有足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去支持你,许多人可能会放弃,但伽俐略没有放弃。4SL篇语网

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并明白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和科学家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4SL篇语网

至此,我们已经对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4SL篇语网

3.与伽俐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俐略观点,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他支持了伽利略力不是物体的运动的观点,并且还强调没有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他还认为,这应该要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是人类整个自然界的基础。4SL篇语网

强调笛卡儿对伽俐略观点的提升与补充,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异。4SL篇语网

3.定律的学习、理解4SL篇语网

在伽俐略和笛卡儿的正确结论隔了一代人后,由牛顿总结成整个牛顿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4SL篇语网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上状态,直到有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物理学的基石。4SL篇语网

投影介绍牛顿——“经典力学之父”的成就,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系统中的基础。 对定律的理解指出:4SL篇语网

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不受力时,运动会一直运动下来,静止的一直静止)4SL篇语网

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SL篇语网

思考与讨论: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得知,物体都要保持它们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或者说,它们都具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但是这种“本领”的大小是不一样的。4SL篇语网

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4SL篇语网

由学生分组讨论,收集各组的实例和观点,老师对此进行总结并对错误的认识进行引导和纠正。指出:把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在此基础上,再提以下设问:4SL篇语网

由现象得出: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4SL篇语网

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巩固和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由学生分析并回答)4SL篇语网

4.定律的应用4SL篇语网

提问:你能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在学生举出一些惯性的实例后, 做个小游戏4SL篇语网

4 第一组合第三组的听口令模拟汽车启动和刹车的过程的动作,第二和第四组观察有人做错,4SL篇语网

学生讨论: 汽车实验厂里的汽车启动和刹车的过程,以及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必要性4SL篇语网

最后,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中结束这节课: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强调这节课中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4SL篇语网

九、知识结构4SL篇语网

板书设计4SL篇语网

牛顿第一定律4SL篇语网

一、历史的回顾:4SL篇语网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4SL篇语网

二、牛顿第一定律4SL篇语网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4SL篇语网

三、惯性与质量4SL篇语网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4SL篇语网

4SL篇语网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相关文章:

4SL篇语网

★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范文模板4SL篇语网

★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模板4SL篇语网

★ 初中初二精选优秀物理教学教案4SL篇语网

★ 初中初二物理教学教案4SL篇语网

★ 初中各章物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4SL篇语网

★ 高中物理备课教案模板4SL篇语网

★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模板4SL篇语网

★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模板4SL篇语网

★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模板4SL篇语网

★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案模板4SL篇语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