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一起看看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欢迎查阅!
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来。乙
学生活动: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压力情况,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压力情况,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教师提示: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知识,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压力情况)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阅读课本P51实验,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的猜想和依据。
学生活动:讨论、说出猜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猜想进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总结: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2、要验证上述猜想,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3、分组实验,每小组同学探究其中一个猜想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针对本组要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③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活动:①巡回指导实验操作
②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给出评价
③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浮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四)当堂检测
1、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12N,将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
2、将一实心铝球分别浸没在水、盐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盐水D、无法确定
板书: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4、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教学反馈:
1、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不够,留待课后完成,
2、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了称重法测浮力,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
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实践活动】
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
(1)体重G;
(2)楼层高h;
(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2.计算:
(1)上楼所做的功;
(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
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2.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W=Fs
单位:焦耳符号:J
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单位:W
1W=1J/s
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 八年级物理教案4篇
★ 初中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模板
★ 八年级物理教案范文大全模板
★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
★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模板
★ 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模板
★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模板
★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模板
★ 新人教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模板
★ 中图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模板
上一篇: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下一篇:物理自由落体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