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来自 灰灰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4y7篇语网

4y7篇语网

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篇14y7篇语网

一、课文的类型:精读课文4y7篇语网

二、教学目标:4y7篇语网

1、知识与能力目标:4y7篇语网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4y7篇语网

(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4y7篇语网

(3)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4y7篇语网

2、方法与过程:合作探究式4y7篇语网

3、情感态度、价值观:4y7篇语网

感受深切的父爱,净化自身,净化灵魂。4y7篇语网

4、德育目标:4y7篇语网

教育学生心存爱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4y7篇语网

三、教学重点:4y7篇语网

1、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描写作用。4y7篇语网

2、感受深切的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y7篇语网

四、教学难点:4y7篇语网

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4y7篇语网

五、课前的准备:4y7篇语网

1、制作课件;4y7篇语网

2、准备电脑、投影仪4y7篇语网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4y7篇语网

七、教学步骤:4y7篇语网

第1课时4y7篇语网

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4y7篇语网

教学过程:4y7篇语网

一、导入:4y7篇语网

(一)入题:课件投影14y7篇语网

同学们!我想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唱一歌唱母爱的歌,你们说是哪一首歌呀?(《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最伟大的,可你们知道吗,父爱也是最了不起的。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父爱如山”,到底这句话是对还是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朱自清的散文——《背影》4y7篇语网

(二)起近作者学点文学知识:(课件投影2)4y7篇语网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荷塘月色》。作品收在4y7篇语网

《朱自清全集》里。4y7篇语网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4y7篇语网

学习时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4y7篇语网

(三)明确学习目标:4y7篇语网

投影3:学习目标4y7篇语网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4y7篇语网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4y7篇语网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4y7篇语网

二、检查预习:(投影4)4y7篇语网

2、指学生导读准字音:(投影5)4y7篇语网

3、指导学生理解词语:4y7篇语网

根据词义写出词语4y7篇语网

(1)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4y7篇语网

(2)纷纷落下的样子。(簌簌)4y7篇语网

(3)乱七八糟的样子。(狼籍)4y7篇语网

(4)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4y7篇语网

(5)衰颓败落。(颓唐)4y7篇语网

三、整体感知课文4y7篇语网

(一)朗读课文:——播放朗读4y7篇语网

(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4y7篇语网

投影7—9:4y7篇语网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4y7篇语网

(父子浦口送别)4y7篇语网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4y7篇语网

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4y7篇语网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4y7篇语网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4y7篇语网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4y7篇语网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4y7篇语网

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4y7篇语网

3、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4y7篇语网

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4y7篇语网

4、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父亲?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呢?4y7篇语网

归纳:投影10—134y7篇语网

四、小结:4y7篇语网

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4y7篇语网

五、作业的布置4y7篇语网

1、完成课后习题“一1”4y7篇语网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文段,并说说理由。4y7篇语网

六、板书设计:4y7篇语网

四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父疼子4y7篇语网

次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背4y7篇语网

描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影 子爱父4y7篇语网

写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4y7篇语网

七、教学反思4y7篇语网

第2课时4y7篇语网

主要内容:精读课文第二部分4y7篇语网

教学过程:4y7篇语网

一、导入:4y7篇语网

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4y7篇语网

二、旧课复习:4y7篇语网

请根据课文填空:(投影9)4y7篇语网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4y7篇语网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4y7篇语网

归纳段意:买桔子送别4y7篇语网

三、问题探讨:(投影)4y7篇语网

1、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从哪些方而来描写父亲?先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想一思这样写有何作用?4y7篇语网

明确(投影11—23):4y7篇语网

(1) 外貌:4y7篇语网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4y7篇语网

○2父亲的体态:肥胖。 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4y7篇语网

(2)动作:4y7篇语网

○1走路的姿势:蹒跚 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4y7篇语网

○2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 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4y7篇语网

; (2) 语言:4y7篇语网

老师点评: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4y7篇语网

内 容 包含的感情4y7篇语网

儿子4y7篇语网

上车4y7篇语网

前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4y7篇语网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4y7篇语网

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4y7篇语网

儿了4y7篇语网

上车4y7篇语网

后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4y7篇语网

“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4y7篇语网

老师赠言:真理是朴素的。4y7篇语网

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4y7篇语网

过渡语:4y7篇语网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下面我们再一同来感悟一下作者所写的“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形。4y7篇语网

2、质疑:(投影24)4y7篇语网

(1)父亲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车的?4y7篇语网

(2)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聪明”?4y7篇语网

(3)父亲穿的是用什么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么做的大衣?从这穿的衣服说明了什么?4y7篇语网

(4)作者这样写父亲送我上车有什么意义?(为写背影作铺垫)4y7篇语网

3、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投影25、26)4y7篇语网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4y7篇语网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4y7篇语网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4y7篇语网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4y7篇语网

■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4y7篇语网

■ 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4y7篇语网

4、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4y7篇语网

投影27:4y7篇语网

(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感伤之泪;伤心之泪)4y7篇语网

四、小结:4y7篇语网

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4y7篇语网

世间的爱千万种,4y7篇语网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4y7篇语网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4y7篇语网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4y7篇语网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4y7篇语网

溶入我们的血液。4y7篇语网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4y7篇语网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4y7篇语网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处处都流露出浓浓的父子之新,难怪朱自清父亲读《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4y7篇语网

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4y7篇语网

五、作业的布置:4y7篇语网

1、完成课后习题4y7篇语网

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4y7篇语网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4y7篇语网

六、板书设计4y7篇语网

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篇24y7篇语网

教学目标4y7篇语网

1、调动训练学生联想想象思维,身临其境地阅读文本。4y7篇语网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细品文本语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4y7篇语网

3、深入发掘解读文本的个体生命意识及民族文化内涵,熏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心怀天下的历史责任担当。4y7篇语网

教学重点4y7篇语网

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4y7篇语网

教学难点4y7篇语网

深入发掘解读文本隐含意蕴,理解其个体生命意识和民族文化内涵。4y7篇语网

教学过程4y7篇语网

一、导入4y7篇语网

昨夜伏案,掩卷静思,阿来笔下的丽唤醒了属于我的诗和远方。如梦如幻,多么美好啊!沉醉之中,我头脑中浮现出这样的字句:“何妨去做个诗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诗气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滴水经过丽》,尽情畅游在丽的诗情画意里。4y7篇语网

二、浸润经典赏画意4y7篇语网

作者笔下的丽,我心中的日月,是陶渊明笔下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聪慧的你漫步在作者笔下的丽,捕捉到了怎样的风景呢?4y7篇语网

请你选取形象鲜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简洁生动地描述画面。4y7篇语网

提示: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4y7篇语网

预设:4y7篇语网

1、玉龙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莹、雾气缭绕,巍峨挺拔矗立在苍茫云海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4y7篇语网

2、四方街我赤脚轻踩在铺满五花石的老街,仿佛触到千百年前丽的清凉,嗅到家家户户沁人的花香,听到院落里悠扬的古乐和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y7篇语网

3、马帮行色匆匆的马帮翻山越岭,和着百灵鸟的歌唱,杜鹃和山茶的舞动,消失在落日余晖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4y7篇语网

三、字斟句酌品诗情4y7篇语网

丽风光无限,风情怡人。让我们带着初遇丽的欢喜,细细咀嚼这座古城的悠悠诗情。请细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读文本,抓住重点字词句,品析本文的语言之美。4y7篇语网

预设:4y7篇语网

1、“又”“想”“被”4y7篇语网

2、“看见了”“来到了”“经过”“看到了”“喧哗”4y7篇语网

“一滴水”“丽坝,丽坝”“丽,丽”4y7篇语网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它带着美好的夙愿,经历着漫长的黑暗与等待,为即将开始的长途旅行积蓄能量。4y7篇语网

3、“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4y7篇语网

示例:对比,让你感受丽古城净化心灵,安顿灵魂的静谧纯净,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丽古城的赞美和敬意。4y7篇语网

4、“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4y7篇语网

示例:诗意的比喻,精妙的联想,把薄云掠过月亮的景象比作丽古城的银匠擦拭银盘,突出薄云掠过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飘逸之美、灵秀之美,让人慨叹并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能见到作者对丽之美的陶醉。4y7篇语网

四、醍醐灌顶见真谛4y7篇语网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家国天下在我心中。“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相关。”4y7篇语网

我们旅行,读书,并不是为了从中诉求什么,而是因为:世界如此美丽,生而为人,我们应该用心去欣赏它,触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获益匪浅,愿分享给大家,请善思的你静静聆听,希望抛砖引玉,让你重新审视文本的意蕴之美。4y7篇语网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也是修德养性的关键,还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是国与国共处的原则。反复阅读文本,我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传统文化“和”。4y7篇语网

(一)从个体角度来看4y7篇语网

1、个体与自我的和谐。譬如,经过丽的这滴水,它执着寻访四方街的梦想,经历山高水长,激流浅滩,最终美梦成真,回归入海,完成了生命历程,实现了自我的价值。4y7篇语网

2、个体与他人的和谐。譬如,远方来的游客和民居的主人亲切交谈,互通消息。又如古城院落的家人,邻里和谐融洽的闲聊,欢声笑语……4y7篇语网

3、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丽滋养了人们,人们也美丽了丽。人们在永恒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像个纯净安然的婴孩,返璞归真,找到了心灵安适之所,建构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园。4y7篇语网

(二)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4y7篇语网

1、丽古城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逐步融合。譬如,丽四方街白须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乐,也有华灯初上时灯红酒绿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由此,得以窥见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脉络。4y7篇语网

2、丽古城以其亘古不变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魅力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们前来观览膜拜。丽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缩影,当下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样坚定有力,彰显了我们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怀和传统文化中“和”的智慧。4y7篇语网

五、情真意切咏家乡4y7篇语网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世间,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亲吻大地。我们的生活的这片土地和丽一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样博大盛情,笑迎中外游客,四海宾朋。4y7篇语网

请热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阳的宣传志愿者,学习借鉴本文拟人的手法,为美丽的古城洛阳一句话,为美丽的洛阳花会添光彩!4y7篇语网

示例:4y7篇语网

1、我愿意是古城河边的一株垂柳,春风拂面,抚慰那远行的天涯游子。4y7篇语网

2、我愿意是古城花园的一只夏蝉,守候在凋零的落红身边,初心不改。4y7篇语网

3、我愿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云,为姹紫嫣红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阴凉。4y7篇语网

作业布置:4y7篇语网

1、复习再读《一滴水经过丽》,并参考课外阅读书目,完成课外阅读。4y7篇语网

2、选择课外阅读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4y7篇语网

课外阅读推荐书目:4y7篇语网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威廉、华兹华斯4y7篇语网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4y7篇语网

《我爱这土地》艾青4y7篇语网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4y7篇语网

《赤壁赋》苏轼4y7篇语网

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篇34y7篇语网

一、导入新课4y7篇语网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4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4y7篇语网

二、朗读课文4y7篇语网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4y7篇语网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4y7篇语网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4y7篇语网

三、探究学习4y7篇语网

(一)小组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4y7篇语网

1、 首诗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4y7篇语网

2、 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4y7篇语网

3、 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4y7篇语网

4、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4y7篇语网

(二)通过班级讨论交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4y7篇语网

1、第一节写的是:月光──松林──白云──疏星。这些景物构成的景象: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4y7篇语网

第二节写的是:天河──海雾──鲛人──流珠。给人的感觉是——空灵、美丽。突出了夜晚的“静”。4y7篇语网

2、第一小节是写景(实写),第二小节是想像(虚写)。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4y7篇语网

3、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4y7篇语网

4、本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4y7篇语网

A、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4y7篇语网

B、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最新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4y7篇语网

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篇44y7篇语网

【教学目标】4y7篇语网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4y7篇语网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4y7篇语网

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大意。4y7篇语网

【教学重点】4y7篇语网

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4y7篇语网

2、了解结构形式,说明顺序。4y7篇语网

【课时安排】4y7篇语网

两课时。4y7篇语网

第一课时4y7篇语网

【教学要点】4y7篇语网

朗读、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把握结构。4y7篇语网

【教学设计】4y7篇语网

一、导入新课4y7篇语网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4y7篇语网

举两个例子:4y7篇语网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4y7篇语网

2、唐代,能在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路;4y7篇语网

(屏幕欣赏《孙子兵法》竹筒微雕、鸡蛋微雕)4y7篇语网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雕艺术,读来令人惊喜(屏幕显示课题)4y7篇语网

二、题解(屏幕显示核舟形象)4y7篇语网

核舟:根据课文内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4y7篇语网

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4y7篇语网

题意:介绍说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4y7篇语网

三、识记下列词语的读音、字形4y7篇语网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4y7篇语网

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4y7篇语网

诎右臂支船(qū)4y7篇语网

四、听录音范读,学生朗读课文4y7篇语网

五、理清文章结构4y7篇语网

提问: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4y7篇语网

明确:结构形式:总分总4y7篇语网

(第1段)(第2~5段)(第6段)4y7篇语网

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本课时讲解分析前两段)4y7篇语网

具体方法:请学生参照注释和老师的提示,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分别讲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师释疑并明确意思。4y7篇语网

第1段(总说):4y7篇语网

1、重要词语:⑴奇巧;⑵为;⑶罔不因势象形;⑷尝:曾经;4y7篇语网

⑸贻;⑹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4y7篇语网

2、根据以上词语,学生讨论译出大意,老师再明确意思。4y7篇语网

3、概括文段大意: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4y7篇语网

4、朗读:4y7篇语网

第2~5段(分说)4y7篇语网

提问:根据方位词语,这几段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各段介绍的重点是什么?4y7篇语网

明确:4y7篇语网

⑴空间顺序;4y7篇语网

⑵各段介绍的重点:4y7篇语网

第2段(船的结构)第3段(船头游览者苏轼、鲁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第5段(船的顶部,题名、篆章)4y7篇语网

疏通第2段文意:4y7篇语网

具体方法:同第1段相似。4y7篇语网

1、指出重要词语。4y7篇语网

2、学生讨论后讲解大意,老师再明确。4y7篇语网

3、概括出文段大意。4y7篇语网

明确:4y7篇语网

第2段:介绍核舟的大小和格局。4y7篇语网

4、朗读。4y7篇语网

七、布置作业4y7篇语网

1、朗读全文,并背诵第2段。4y7篇语网

2、完成阅读思考题。4y7篇语网

【结构图示】4y7篇语网

概说核舟之奇巧,引出由来(第1段)4y7篇语网

船体设计的大小、格局(第2段)4y7篇语网

核舟记详述核舟之精妙船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第3、4段)4y7篇语网

船背技师的题款、着色(第5段)4y7篇语网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第6段)4y7篇语网

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篇54y7篇语网

教学目的:4y7篇语网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4y7篇语网

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4y7篇语网

教学重点:4y7篇语网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4y7篇语网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4y7篇语网

教学方法:自学式4y7篇语网

课时安排:2课时4y7篇语网

教学过程:4y7篇语网

第一课时4y7篇语网

预习提示4y7篇语网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IO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和湖南新宁边境。4y7篇语网

一、学生通读全文4y7篇语网

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4y7篇语网

二、查工具书,掌握下边加点的字的读音:4y7篇语网

惊惶、欺侮、呜咽、咀嚼、酣然入梦、矗立、蜷、陡、落得很远、苛捐杂税。缀。4y7篇语网

三、 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4y7篇语网

时间 地点 人物 所做的事情4y7篇语网

第一天 下午4y7篇语网

傍晚4y7篇语网

天黑4y7篇语网

上半夜4y7篇语网

半夜4y7篇语网

第二天 黎明4y7篇语网

下午4y7篇语网

四、指导学生复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4y7篇语网

第二课时4y7篇语网

一、 分析文章结构:4y7篇语网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4y7篇语网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4y7篇语网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4y7篇语网

二、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4y7篇语网

1、 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得具体、逼真、动人。4y7篇语网

2、 在写法上,前面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后面处处呼应,层层相连。4y7篇语网

3、 围绕中心,多方面描写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4y7篇语网

三、课堂练习(解决难点)4y7篇语网

1、判断下列加点字注音的正误。4y7篇语网

惊惶(huāng) 缴(jiǎo)租 欺侮(fu) 呜咽(wūyiè)4y7篇语网

咀嚼(zǔjiáo) 骨碌(gūlu) 浑身打着颤 (chàn)4y7篇语网

2、红军翻山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是怎样对待的?4y7篇语网

3、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4y7篇语网

4、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既有( )视,又有( )视。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照的。4y7篇语网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4y7篇语网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4y7篇语网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4y7篇语网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4y7篇语网

(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4y7篇语网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4y7篇语网

(“笨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4y7篇语网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4y7篇语网

(这“意志”指什么?)4y7篇语网

(5).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4y7篇语网

(删去“照着习惯”行不行?为什么?)4y7篇语网

四、布置作业: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4y7篇语网

八年级语文学习方法4y7篇语网

多读4y7篇语网

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4y7篇语网

强记4y7篇语网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4y7篇语网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4y7篇语网

勤写4y7篇语网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4y7篇语网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4y7篇语网

八年级语文学习技巧4y7篇语网

课文预读“两步法”4y7篇语网

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就是预习。预习的好处很多。你养成预习的习惯以后,不但能更好地学习新课,而且还能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把“金钥匙”一样重要。在这里,“金钥匙”就是指自学能力。4y7篇语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