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初三化学氧气教案5篇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是生命存在的必须元素之一。氧气占地球大气层中的比例约为21%。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化学氧气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篇1】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 学 过 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 ),其次是( ),还有( )和( )等,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的?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思考得出结论:氧气是看不见的。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指明重点
【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①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②想一想,氧气有味吗?③氧气溶于水吗?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回答:①无色、气体,②无味,③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3.不易溶于水。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强化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课堂练习一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有关概念
【板书】二、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没有有变化?)
2.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什么加热后可剧烈反应,不加热时没有变化呢?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提问: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生成什么新物质?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观察、思考。
描述现象:1.无
变化思考。
2.剧烈燃烧、发白光
回答:木炭与氧气反应是有条件原。
3.石灰水变浑浊。
回答:二氧化碳
回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设疑
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使学生学习由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 记笔记 巩固文字表达式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
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北京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现象
1.发出淡蓝色火焰。
2.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进行环保教育。
【板书】2.硫+氧气二氧化硫 记笔记
【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将红磷在燃烧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
生成的物质叫五氧化二磷。
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请描述五氧化二磷的颜色、形态。
结论: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现象
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回答:白色、固体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叙述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板书】3.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记笔记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
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瓶底放少量水(或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瓶底有少量水。
描述实验现象:剧
烈燃烧、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记笔记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做练习 强化训练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
思考并回答:
(更剧烈)(活泼)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
学生氧气的检验方法。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真情为,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及时复习科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做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极易溶于水 (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在 变成无色液体 (D)在 变成白色固体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磷在氧气中燃烧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附2:课堂练习二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 )
(A)镁带 (B)红磷 (C)硫粉 (D)铁丝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 ( )
(A)氧化铁 (B)三氧化二铁 (C)四氧化三铁 (D)氧化亚铁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 )
(A)硫粉 (B)铁丝 (C)木炭 (D)镁带
6.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
(A)用火柴去点燃 (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D)闻氧气的气味
7.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 )
(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 (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 (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8.要测定空气中氧气占的体积,最好在空气中燃烧 ( )
(A)碳 (B)硫 (C)蜡烛 (D)磷
9.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简述操作过程)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 2.C 3.C 4.C 5.A 6.B 7.B 8.D 9.略
附4:随堂检测题
1.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
(A)难溶于水 (B)密度比空气大
(C)液态氧气为无色 (D)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下列反应的特征现象分别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磷在氧气中燃烧( ),
碳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 )。
(A)发红光 (B)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火星四射
(D)产生大量白烟 (E)发出淡蓝色火焰 (F)发白光
3.下列对氧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可燃性 (B)能支持燃烧 (C)不溶于水 (D)密度比空气小
4.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
(A)加入澄清的石灰水 (B)伸入燃烧的木条
(C)加水观察气体的溶解性 (D)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氧气教学设计。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电脑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同学们仔细观赏图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看看哪几张和图A比较像?为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数学知识怎样解释呢?
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研究。如,图A的一条边是4份,另一条边是6份。剩下的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自己数一数长和宽的份数,填一填、比一比。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讨论,动笔计算。分别找出图中长和宽的倍数(或分数)关系。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
师:谁说一下其他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上面的计算,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A和图片B、D比较像?
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
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变化了,但不变形,教案《氧气教学设计》。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看起来就像;长与宽的关系发生变化,照片看起来就不像。
2、生活实例
(1)出示情境图
师:你喜欢吃苹果吗?现在有三个卖苹果的摊位,据我观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你认为该去哪个摊位买呢?应该考虑什么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反馈交流:
A:15÷3=5(元) B:9÷2=4.5(元) C:12÷3=4(元)
(2)出示情境图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小刚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快?
师:要比谁快,比什么呢?要比速度,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
汇报交流,老师板书:40 :2=40÷2=20(千米)
45 :3=45÷3=15(千米)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研究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苹果单价,跑步和骑自行车的速度时运用的都是除法算式,像上面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比”
2、请同学们自学P50的“认一认”,然后交流你从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比的知识
(1)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比号、前项、后项、比值、写法、读法。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同学们,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是和比密切相关的,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比?
①教室里有四个窗户、两扇门。窗户和门的数量的比是4 :2
②我的身高是153厘米,我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53厘米 :178厘米。
③我有1支钢笔,3支圆珠笔。我的钢笔数量和铅笔数量的比是1 :3。
④我们小组有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2。
2、你觉得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除法、分数)
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1、各类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2、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3、今天我们认识了谁?它表示什么意思?课后继续找一找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比?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篇3】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刚刚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本节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首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木条燃烧归纳出氧气的检验方法,进一步通过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文字表达式讨论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最新开始,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本课题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讲述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讲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来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①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
器材: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等。
药品: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
其他:火柴、木条等。
五、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用途。
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对我们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氧气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2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活动一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板书】: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提问:木条放入瓶中与瓶外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讲述: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纯氧中燃烧实验
提问:碳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
【板书】碳在空气中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讲解】1、物质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
2、燃烧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提问:1、集气瓶中为什么要放少量的水呢?
2、如果实验观察不到火星四射,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1、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融物把集气瓶炸裂。
2、可能原因有:氧气不纯、铁丝生锈、没有等到火柴快燃尽就伸入
提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讨论:前面几种物质的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小结:1、生成物只有一种2、反应物都有氧气参加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讲解: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可用A+B=AB表示,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燃烧属于剧烈氧化,缓慢氧化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如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等。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与氧化反应、都会放热。提问: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吗?
讲解:氧化反应不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而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练习:课本56页第一、三题
作业:56页第二题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实验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明确反应原理、确定反应装置、实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实验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三、教学难点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大试管、带导管的胶塞、酒精灯、水槽、集气瓶、火柴高锰酸钾药匙棉花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9月20日天舟三号载物飞船发射升空,你知道发船发射用的助燃剂一般用的是什么吗?空气行不行?而纯净的氧气又是如何制得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取氧气。
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黑板上的资料卡片,总结归纳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二)实验探究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探究
(1)发生装置
A固固加热型B固液常温型
(2)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
a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b排水集气法:收集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排水法
(3)实验步骤:
查装定点收离熄
(4)实验现象:
a导管口有气泡产生,集气瓶中的水逐渐减少,产生无色气体。
b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5)实验注意事项: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c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稍微露出橡皮塞
d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e收集气体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
f实验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六、小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七、课堂小测
八、拓展
板书设计:
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
(物理变化)富氧膜法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初三化学氧气教案【篇5】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氧气制法的探究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教具准备
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小木条、火柴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但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较纯净的O2,如何获得的呢?
(二)新课
1、【投影出示图片】
1:人和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
【投影出示图片】
2:工业上用的氧气钢瓶。
师引入:自然界获取氧气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实验室中怎样获得少量的O2?
学生猜想,畅所欲言;学生观看、思考。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问题。
参照教材P37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思考回答。
3、组内交流明确学习导向。与已学知识相衔接,为探究新知识作准备。
4、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课件展示)
【实验2-5】
内容 实验编号 现象 原因快慢
①过氧化氢溶液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学生按表格内容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展示提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鼓励,并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学生相互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用过的MnO2能否再次使用?
让我们一起完成【实验2—6】。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
(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表述实验现象,找出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加以领悟。观看,思考,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5展示提高(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吗?此处增加【实验2-7】的实验如: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思考讨论使学生体验到实验室可通过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观察并思考:
(1)、上述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O2?
(3)、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O2能用此装置吗?
学生分析、比较、交流,A:固热型制取气体B: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C:难或不易溶于水D:密度比空气大E:密度比空气小。
(设问)制氧气的原理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化合反应吗?
(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师生共同归纳规律,分析发现新问题,指导学生寻找规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化合反应特点引出分解反应的学习,由实践体验上升到理论思考。
6(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课件展示)反应物种类,生成物种类,反应特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梳理、整合、自我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体验,并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四、诊断评价
一组习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核对答案,互相纠错,强化学习情感,及时反馈矫正。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救)
上一篇:刚刚实验室制氧气的教案范文
下一篇:优秀初三氧气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