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

来自 路马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你知道怎么写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吗?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一起看看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欢迎查阅!ivT篇语网

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1ivT篇语网

学习目标ivT篇语网

1. 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 ,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毛ivT篇语网

2. 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ivT篇语网

重点难点ivT篇语网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ivT篇语网

教学过程ivT篇语网

一·导入ivT篇语网

1.指出右图中所有的邻补角和对顶角?ivT篇语网

2. 图中的∠1与∠5,∠3与∠5,∠3与∠6 是邻补角或对顶角吗?ivT篇语网

若都不是,请自学课本P6内容后回答它们各是什么关系的角?ivT篇语网

二·问题导学ivT篇语网

1.如图⑴,将木条,与木条c钉在一起,若把它们看成三条直 线则该图可说成"直线 和直线 与直线 相交" 也可以说成"两条直线 , 被第三条直线 所截".构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 个,通常将这种图形称作为"三线八角"。其中直线 , 称为两被截线,直线 称为截线。ivT篇语网

2. 如图⑶是"直线 , 被直线 所截"形成的图形ivT篇语网

(1)∠1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 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位角。ivT篇语网

(2)∠3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内错角。ivT篇语网

(3)∠3与∠6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ivT篇语网

3.找出图⑶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ivT篇语网

4.讨论与交流:ivT篇语网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ivT篇语网

(2)归纳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ivT篇语网

同位角:"F" 字型,"同旁同侧"ivT篇语网

"三线八角" 内错角:"Z" 字型,"之间两侧"ivT篇语网

同旁内角:"U" 字型,"之间同侧"ivT篇语网

三·典题训练ivT篇语网

例1. 如图⑵中∠1与∠2,∠3与∠4, ∠1与∠4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什么角?ivT篇语网

小结 将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组成一个角,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反向的时候,组成内错角;ivT篇语网

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同向的时候,组成同旁内角;ivT篇语网

自我检测ivT篇语网

⒈如图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ivT篇语网

A、∠1与∠2是同位角 B、∠2与∠3是同位角ivT篇语网

C、∠1与∠3是同位角 D、∠1与∠4不是同位角ivT篇语网

⒉如图⑸,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和 是同位角,∠A和 是内错角,∠A和 是同旁内角.ivT篇语网

⒊如图⑹, 直线DE截AB, AC, 构成八个角:ivT篇语网

① 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ivT篇语网

②∠A与∠5, ∠A与∠6, ∠A与∠8, 分别是哪一条直线截哪两条直线而成的什么角?ivT篇语网

⒋如图⑺,在直角ABC中,∠C=90°,DE⊥AC于E,交AB于D .ivT篇语网

①指出当BC、DE被AB所截时,∠3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ivT篇语网

②试说明∠1=∠2=∠3的理由.(提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ivT篇语网

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ivT篇语网

课型:复习课: 备课人:徐新齐 审核人:霍红超ivT篇语网

一.基础知识填空ivT篇语网

1、如图,∵AB⊥CD(已知)ivT篇语网

∴∠BOC=90°( )ivT篇语网

2、如图,∵∠AOC=90°(已知)ivT篇语网

∴AB⊥CD( )ivT篇语网

3、∵a∥b,a∥c(已知)ivT篇语网

∴b∥c( )ivT篇语网

4、∵a⊥b,a⊥c(已知)ivT篇语网

∴b∥c( )ivT篇语网

5、如图,∵∠D=∠DCF(已知)ivT篇语网

∴_____//______( )ivT篇语网

6、如图,∵∠D+∠BAD=180°(已知)ivT篇语网

∴_____//______( )ivT篇语网

(第1、2题) (第5、6题) (第7题) (第9题)ivT篇语网

7、如图,∵ ∠2 = ∠3( )ivT篇语网

∠1 = ∠2(已知)ivT篇语网

∴∠1 = ∠3( )ivT篇语网

∴CD____EF ( )ivT篇语网

8、∵∠1+∠2 =180°,∠2+∠3=180°(已知)ivT篇语网

∴∠1 = ∠3( )ivT篇语网

9、∵a//b(已知)ivT篇语网

∴∠1=∠2( )ivT篇语网

∠2=∠3( )ivT篇语网

∠2+∠4=180°( )ivT篇语网

10.如图,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ivT篇语网

二.基础过关题:ivT篇语网

1、如图:已知∠A=∠F,∠C=∠D,求证:BD∥CE 。ivT篇语网

证明:∵∠A=∠F ( 已知 )ivT篇语网

∴AC∥DF ( )ivT篇语网

∴∠D=∠ ( )ivT篇语网

又∵∠C=∠D ( 已知 ),ivT篇语网

∴∠1=∠C ( 等量代换 )ivT篇语网

∴BD∥CE( )。ivT篇语网

2、如图:已知∠B=∠BGD,∠DGF=∠F,求证:∠B + ∠F =180°。ivT篇语网

证明:∵∠B=∠BGD ( 已知 )ivT篇语网

∴AB∥CD ( )ivT篇语网

∵∠DGF=∠F;( 已知 )ivT篇语网

∴CD∥EF ( )ivT篇语网

∵AB∥EF ( )ivT篇语网

∴∠B + ∠F =180°( )。ivT篇语网

3、如图,已知AB∥CD,EF交AB,CD于G、H, GM、HN分别平分∠AGF,∠EHD,试说明GM ∥HN.ivT篇语网

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2ivT篇语网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ivT篇语网

2,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ivT篇语网

3,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ivT篇语网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ivT篇语网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ivT篇语网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ivT篇语网

设置情境ivT篇语网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ivT篇语网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ivT篇语网

仅供参考.ivT篇语网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ivT篇语网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ivT篇语网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ivT篇语网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ivT篇语网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ivT篇语网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ivT篇语网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ivT篇语网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ivT篇语网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ivT篇语网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ivT篇语网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ivT篇语网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ivT篇语网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ivT篇语网

分析问题ivT篇语网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ivT篇语网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ivT篇语网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ivT篇语网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ivT篇语网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ivT篇语网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 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ivT篇语网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ivT篇语网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ivT篇语网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ivT篇语网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5页练习ivT篇语网

小结与作业ivT篇语网

课堂小结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ivT篇语网

1, 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ivT篇语网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ivT篇语网

本课作业 教科书第7页习题1.1 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ivT篇语网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 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ivT篇语网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ivT篇语网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ivT篇语网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ivT篇语网

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ivT篇语网

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ivT篇语网

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ivT篇语网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ivT篇语网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ivT篇语网

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ivT篇语网

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3ivT篇语网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ivT篇语网

2, 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ivT篇语网

3, 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ivT篇语网

教学难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ivT篇语网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ivT篇语网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ivT篇语网

知识回顾与深化 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ivT篇语网

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ivT篇语网

学生思考并讨论.ivT篇语网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ivT篇语网

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ivT篇语网

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温度是ivT篇语网

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ivT篇语网

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 .ivT篇语网

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ivT篇语网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 “数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ivT篇语网

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ivT篇语网

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ivT篇语网

可,不必深究.ivT篇语网

分析问题ivT篇语网

解决问题 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ivT篇语网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 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ivT篇语网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ivT篇语网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ivT篇语网

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ivT篇语网

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ivT篇语网

等等。ivT篇语网

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ivT篇语网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ivT篇语网

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ivT篇语网

不必向学生提出.ivT篇语网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6页练习ivT篇语网

阅读思考ivT篇语网

教科书第8页 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ivT篇语网

小结与作业ivT篇语网

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ivT篇语网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ivT篇语网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ivT篇语网

(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ivT篇语网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ivT篇语网

2, 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ivT篇语网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ivT篇语网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ivT篇语网

定方向变化的量。ivT篇语网

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ivT篇语网

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ivT篇语网

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ivT篇语网

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4ivT篇语网

教学目的ivT篇语网

1. 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ivT篇语网

2. 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ivT篇语网

2.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总结代数法求几何角度,线段长度的方法。ivT篇语网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ivT篇语网

教学难点: 简洁的逻辑推理。ivT篇语网

教学过程ivT篇语网

一、复习巩固ivT篇语网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ivT篇语网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 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C。ivT篇语网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 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ivT篇语网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其周长为多少?ivT篇语网

二、新课ivT篇语网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ivT篇语网

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ivT篇语网

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ivT篇语网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ivT篇语网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ivT篇语网

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ivT篇语网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ivT篇语网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ivT篇语网

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ivT篇语网

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ivT篇语网

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 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ivT篇语网

问题1: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ivT篇语网

问题2:求∠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ivT篇语网

三、练习巩固ivT篇语网

1.判断下列命题,对的打“√”,错的打“×”。ivT篇语网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ivT篇语网

b.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0°( )ivT篇语网

2.如图(2),在△ABC中,已知AB=AC,AD为∠BAC的平分线,且∠2=25°,求∠ADB和∠B的度数。ivT篇语网

3.P54练习1、2。ivT篇语网

四、小结ivT篇语网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ivT篇语网

五、作业: 1.课本P57第7,9题。ivT篇语网

2、补充:如图(3),△ABC是等边三角形,BD、CE是中线,求∠CBD,∠BOE,∠BOC,∠EOD的度数。ivT篇语网

12.3.2 等边三角形(二)ivT篇语网

教学目标ivT篇语网

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ivT篇语网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ivT篇语网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ivT篇语网

教学过程ivT篇语网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ivT篇语网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ivT篇语网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ivT篇语网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ivT篇语网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ivT篇语网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ivT篇语网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ivT篇语网

II例题与练习ivT篇语网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ivT篇语网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ivT篇语网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ivT篇语网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ivT篇语网

2. 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ivT篇语网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ivT篇语网

3. P56页练习1、2ivT篇语网

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ivT篇语网

V布置作业: 1.P58页习题12.3第ll题.ivT篇语网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ivT篇语网

12.3.2 等边三角形(三)ivT篇语网

教学过程ivT篇语网

一、 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ivT篇语网

二、 新授:ivT篇语网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边相等;三角都是60°;三边上的中线、高、角平分线相等ivT篇语网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ivT篇语网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ivT篇语网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ivT篇语网

注意:推论1是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方法.推论2说明在等腰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角是600,不论这个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就可以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3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ivT篇语网

3.由学生解答课本148页的例子;ivT篇语网

4.补充:已知如图所示, 在△ABC中, BD是AC边上的中线, DB⊥BC于B,ivT篇语网

∠ABC=120o, 求证: AB=2BCivT篇语网

分析 由已知条件可得∠ABD=30o, 如能构造有一个锐角是30o的直角三角形, 斜边是AB,30o角所对的边是与BC相等的线段,问题就得到解决了.ivT篇语网

ivT篇语网

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相关文章:ivT篇语网

★ 初中数学精选备课教案ivT篇语网

★ 精选初中数学教案优秀范文ivT篇语网

★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优秀范文ivT篇语网

★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五篇ivT篇语网

★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ivT篇语网

★ 初中数学统计表教案优秀范文合集大全ivT篇语网

★ 初中数学上册精选教学设计ivT篇语网

★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范文ivT篇语网

★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ivT篇语网

★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师教案模板ivT篇语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