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教学课件

来自 莱德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登飞来峰》教学课件5篇SYL篇语网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SYL篇语网

《登飞来峰》教学课件1

SYL篇语网

《登飞来峰》SYL篇语网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SYL篇语网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SYL篇语网

《登飞来峰》作品评述SYL篇语网

塔指绍兴城南飞来山(又名宝林山、塔山)上的应天塔SYL篇语网

①②句写景,①句实写,②句虚写,虚实结合,组成一幅壮丽的美景。“千寻”写其高。③④句景、情、理相结合。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SYL篇语网

-----------------------------------SYL篇语网

别有佳处惬人意——说《登飞来峰》与《题西林壁》SYL篇语网

汤文熙SYL篇语网

清代纪昀说:“东坡、半山,旗鼓对垒,似应别有佳处,方惬人意。”(《批点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三》)认为苏轼与王安石在新法上政见分驰,互相对峙,似乎冰炭不能相容,故希望这两位奇人在别的事情上能有某种相通之处,才能使人们满意。SYL篇语网

其实,苏轼与王安石虽然年龄相差15岁,确有很多事迹不独相通,而且巧合。比如:两人都21岁进士及第,享年都65岁。王安石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字号用意的情趣隐合。苏轼解职黄州、赴任汝州、途经金陵时,曾与王安石一起居留一月之久。据苏轼在《与荆公书》中吐露,两人曾相约在金陵买田卜邻,相从林下。两人平素多有诗歌唱和,并且见解吻合。据《西清诗话》:王安石在蒋山时,以近作《寄蔡氏女》示苏轼,苏轼看后说:“离骚句法,乃今见之。”王安石亦说:“非你见谀,我亦自负如此。”又据宋人笔记称:王安石在钟山,有人自京师来,王安石问:苏轼近来有无诗作?来人说:近闻苏轼游庐山,有《题西林壁》一绝,即诵之。王安石听后,颔首称善。两人都以文章盛名跻身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相通巧合的事迹使人感到,半山与东坡似乎是一对传奇人物。这里有二人的诗作为证:一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是苏轼的《题西林壁》。SYL篇语网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SYL篇语网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SYL篇语网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东坡志林》第7条载:“仆庐山诗尽于此矣”,可见这首诗是苏轼的精心力构,也是他勘透世情的杰作,悟彻人生的妙谛。两诗写作,一先一后,时间相隔34年,一写登飞来峰,一写游庐山,地点相去一二千里。然而对读比较两诗,总觉字里行间似有同出一辙的蛛丝马迹。SYL篇语网

《登飞来峰》层次井然,安排稳妥。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据《杭州图经》:峰自天竺飞来,故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转句直入情语,着“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结句用“身在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SYL篇语网

《题西林壁》为苏轼游庐山在西林寺题壁之作。西林即西林寺,晋江州刺史陶范所建,为庐山重要景观之一。苏轼《东坡志林》第7条《记游庐山》说:“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最后与总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即指此诗。他先后写了7首庐山记游诗,这是最后一首。这首诗对庐山作总体描述,作者立足西林寺,全诗景状从平视、俯视中写出。起句写庐山横面侧面的山势,平视庐山,奇势叠出。概括精密准确,描绘细腻生动。庐山的峰岭走向,基本如此。据南山宣律师《感通录》:庐山有七座主要山岭,一起向庐山之东,会合而成山峰,故姚宽的《西溪丛语》说:“因知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句,有自来矣。”承句写庐山远近高低的山势,俯视庐山,变幻莫测,补足起句未尽之景。可见起、承两句写景不失其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是景语,亦是情语。过去有的注本对这两句的注解多有穿凿,如施元之《施注苏诗》卷二十一,特引《华严经》中的话:“于一尘中,大小刹种.种差别如尘数,平坦高下各不同,佛悉往诣,各转_”,来坐实“远近高低各不同”句所自来。又如《冷斋夜话》记黄庭坚评此诗说:“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此又“搔痒不着”的赞语。似此注诗评诗,俱无足取,早有注家批驳,认为“凡此种诗,皆一时性灵所发,若必胸有释典,而后炉锤出之,则意味索然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三)转、结二句作情语,以议论的笔触,寓哲理于抒情之中,畅写人们习见的理念,即:人的主观认识,各自都有局限性。寥寥14字,道尽人情事理,故此诗一出,立成典故,雅俗咸通,竞相援引。从全诗看,后联的理念,全从前联的景语熔铸铺垫出来。理念的产生,来自奇幻瑰丽的想象,而隽永深刻的理趣,自会启发出新鲜贴切的妙语。故历代评家咸推此诗深含哲理,评价极高,最著者如《宋诗精华录》卷二云:“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现代《唐宋诗词探胜》说此诗“善状目前之景,又妙寄物外之理,两者融洽无间”,非禅偈所能比拟,所评极是,似可定论。SYL篇语网

通过两诗对读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诗在立意、谋篇、炼句上不仅相通,而且巧合。从诗题看,王诗用动词“登”,苏诗用动词“题”,都用地名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绝。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王诗借写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苏诗借写景畅言事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从表达的语势看,两诗的情语中几个用字几乎雷同。如王诗转句用“不畏”承上启下作过渡,苏诗转句用“不识”承上启下作过渡,各自的关照都极稳妥,又如两诗都用“只缘”导引结穴;又如王诗的“身在层”与苏诗的“身在此山中”也相同。由此看来,两诗的相通与巧合,达到逼肖,如出一辙。真是英雄所见极同,何其相似乃尔!世界上有这样的奇人奇诗,岂不是惬人心意的一大佳事么!SYL篇语网

《登飞来峰》教学课件2

SYL篇语网

王安石(1024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王安石《登飞来峰》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SYL篇语网

登飞来峰SYL篇语网

宋代:王安石SYL篇语网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SYL篇语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SYL篇语网

译文SYL篇语网

韵译SYL篇语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SYL篇语网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层。SYL篇语网

散译SYL篇语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SYL篇语网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SYL篇语网

注释SYL篇语网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SYL篇语网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SYL篇语网

闻说:听说。SYL篇语网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SYL篇语网

缘:因为。SYL篇语网

创作背景SYL篇语网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SYL篇语网

赏析SYL篇语网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_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_远瞩,不畏_邪的勇气和决心。SYL篇语网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SYL篇语网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_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层”拔高诗境,有_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SYL篇语网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_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SYL篇语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SYL篇语网

《登飞来峰》教学课件3

SYL篇语网

《登飞来峰》SYL篇语网

宋•王安石SYL篇语网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SYL篇语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SYL篇语网

【注释】SYL篇语网

①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SYL篇语网

②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SYL篇语网

③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SYL篇语网

【赏析】SYL篇语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两句,议论说理,兼有抒情。诗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只因为自己便站在这山的层。“浮云遮望眼”,语义双关,既指眼前之实景,又暗喻奸邪小人。据考证,古人常把浮云比作奸邪小人,以浮云蔽日喻指邪臣蔽君,混淆视听。但作者以“不畏”二字,加以否定,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不畏奸邪的勇气决心。此外,此二句还蕴含着“站得高方能望得远”的深刻哲理,反映了作者胸怀宽阔,不惧困难,勇于改革的豪迈气魄和坚强意志,这种敢于斗争、积极进取的坚强信念,值得我们学习。SYL篇语网

扩展阅读:王安石的简介SYL篇语网

王安石(1024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SYL篇语网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SYL篇语网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北宋嘉佑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1]SYL篇语网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旋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推行中屡遭阻碍,宋神宗也时有动摇。熙宁七年,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王荆公。SYL篇语网

扩展阅读:王安石的文学成就SYL篇语网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_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SYL篇语网

诗歌SYL篇语网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SYL篇语网

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张舜民评:“王介甫(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南宋敖陶孙称其诗“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险绝为功”。SYL篇语网

SYL篇语网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释佛理两类,“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SYL篇语网

《登飞来峰》教学课件4

SYL篇语网

上课前,我准备了课件。把古诗及重点字词的注释写在了上面。一开始上课,我就把重点出示,提出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一古诗意义的要求。学生们听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着,我对其进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导:把注释中关键词的意思带入古诗,然后读一读。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释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解决。开始,我让学生试着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然后,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小组成员,经过小组成员的集体评议达成共识。SYL篇语网

小组合作中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了探究过程。对于那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在巡回指导时,引导其解决,及时纠正他们在探究时所出现的偏差。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就有小组写出了古诗的正确意思。SYL篇语网

为课文配图,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成员之间把“太阳”、“人”、“飞来峰”的位置摆放在一张图片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对文章哲理的理解。SYL篇语网

成果汇报后,根据小组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为奖励,第一名的小组获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图扩大并填色的奖励。SYL篇语网

在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后,我开始让学生背了背古诗。由于对古诗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学生在短时间内都可以背下来,但是并不熟练。SYL篇语网

那尴尬的一幕 -----古诗两首课后随笔SYL篇语网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课堂上我先让同学们同桌讨论弄清每句诗的意思,然后集体交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很快的进行完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SYL篇语网

正当我要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时,张明宇突然举起了手:“老师,怎么两首诗都有‘只缘’?这不是抄人家的吗?”听到他的问题,班上的学生也跟着起哄,我也有点慌了。“可不是吗?我怎么没注意到这个问题?”面对学生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我稍稍镇定了一下对他们说:“这不是抄,而是借鉴,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况且中国汉字几千个,总不能个别字相同就说人家是抄袭的吧!”话一说出,许多孩子用那双能锐利的眼神看着我,我知道他们对于我的话持怀疑态度,心已砰砰乱跳的我只得红着脸进行着接下来的教学。SYL篇语网

上完这节课,我立刻在网上查阅了与这两首诗相关资料。网络上对这两首诗的评析是这样的:两诗在立意、谋篇、炼句上不仅相通,而且巧合。从诗题看,王诗用动词“登”,苏诗用动词“题”,都用地名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绝。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王诗借写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苏诗借写景畅言事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从表达的语势看,两诗的情语中几个用字几乎雷同。如王诗转句用“不畏”承上启下作过渡,苏诗转句用“不识”承上启下作过渡,各自的关照都极稳妥,又如两诗都用“只缘”导引结穴;又如王诗的“身在最高层”与苏诗的“身在此山中”也相同。由此看来,两诗的相通与巧合,达到逼肖,如出一辙。SYL篇语网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准备上做的就不好。在备课中我只是想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个人资料,写诗的历史背景以及诗句的意思,至于两首诗的异同处我压根没注意。如果课前我广泛查阅资料我想课堂上也不会出现那尴尬的一幕。SYL篇语网

《登飞来峰》教学课件5

SYL篇语网

一.目标设计SYL篇语网

1. 知识与技能SYL篇语网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SYL篇语网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SYL篇语网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SYL篇语网

2. 德育渗透点SYL篇语网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SYL篇语网

3. 重、难点SYL篇语网

重点:熟读、背诵SYL篇语网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SYL篇语网

二.课时安排:3课时SYL篇语网

三.教学流程:SYL篇语网

第一课时SYL篇语网

(一)导入 :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SYL篇语网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SYL篇语网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SYL篇语网

1. 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SYL篇语网

2. 学生范读,师生点评。SYL篇语网

3. 全班齐读,加深体会。SYL篇语网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SYL篇语网

1. 学习《使至塞上》SYL篇语网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SYL篇语网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SYL篇语网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SYL篇语网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SYL篇语网

2.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SYL篇语网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SYL篇语网

②指名读,思考:SYL篇语网

A. 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SYL篇语网

B. 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SYL篇语网

C. 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SYL篇语网

③讨论:SYL篇语网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SYL篇语网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SYL篇语网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SYL篇语网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SYL篇语网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SYL篇语网

(五)布置作业 :SYL篇语网

1. 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SYL篇语网

2. 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 P68练习。SYL篇语网

第二课时SYL篇语网

一.复习导入 :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情况。SYL篇语网

二.学习《春望》SYL篇语网

1. 听录音,自由朗读。SYL篇语网

2. 简介背景,知人论世。SYL篇语网

3. 指名读,思考:SYL篇语网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SYL篇语网

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SYL篇语网

4. 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SYL篇语网

5. 联想、想象:SYL篇语网

本诗最后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十分传神?SYL篇语网

6. 通过写所见,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SYL篇语网

7. 背诵。SYL篇语网

三.学习《登飞来峰》SYL篇语网

1. 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SYL篇语网

2. 自由读诗,注意节奏。SYL篇语网

3. 指名读,思考:SYL篇语网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SYL篇语网

4. 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SYL篇语网

四.学习《论诗》SYL篇语网

1. 作者简介。SYL篇语网

2. 题解:论诗是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写的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SYL篇语网

3. 自由读诗,讨论:SYL篇语网

①赵翼对李杜等人的诗是持什么态度?SYL篇语网

②赵翼主张什么?SYL篇语网

4. 迁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诗,发人深思,还可如何理解?SYL篇语网

5. 读《论诗》二、四,加深理解。SYL篇语网

6. 结合课后练习四,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论诗》。SYL篇语网

①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思考,用诗句填空。SYL篇语网

初读四杰诗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们诗文轻薄之人______________。SYL篇语网

②讨论:文学创作(学习)到底应该如何?SYL篇语网

③齐读,加深理解。SYL篇语网

第三课时SYL篇语网

(习题课)SYL篇语网

一.按要求默写诗句。SYL篇语网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SYL篇语网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YL篇语网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YL篇语网

4.《春望》中总写望中所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YL篇语网

5.《春望》中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SYL篇语网

6.与“感时花溅泪”的“时”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恨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SYL篇语网

7.《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__________________ ,SYL篇语网

__________________。SYL篇语网

8.《登飞来峰》一诗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YL篇语网

9.《论诗》中表明题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YL篇语网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SYL篇语网

单车欲问边 城春草木深 家书抵万金 浑欲不胜簪SYL篇语网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各领风骚数百年 轻薄为文哂为休SYL篇语网

三.课后练习二。SYL篇语网

四.简答:SYL篇语网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SYL篇语网

2.“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这种艺术手法好在哪里?试举例说明。SYL篇语网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练习题。SYL篇语网

次北固山下SYL篇语网

王湾SYL篇语网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SYL篇语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SYL篇语网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SYL篇语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SYL篇语网

注释:SYL篇语网

次: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泊。SYL篇语网

归雁句:传说鸿雁可以传书。此言春天雁群北归,能将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去吗?SYL篇语网

(1) 颈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具体阐释诗句描绘的景象?SYL篇语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YL篇语网

(2) 全诗笼罩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SYL篇语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YL篇语网

六.写作: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SYL篇语网

板书设计 :SYL篇语网

诗五首SYL篇语网

唐——王维——《使至塞上》——气势充沛,景象宏阔SYL篇语网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SYL篇语网

唐——杜甫——《春望》——感时伤别,忧国思亲SYL篇语网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SYL篇语网

清——赵翼——《论诗》——以理入诗,发人深思SYL篇语网

SYL篇语网

SYL篇语网

SYL篇语网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