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鹤雀楼》教学实录

来自 小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登鹤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作者写的是登鹤雀楼凭栏远眺时的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全诗洋溢着盛唐时期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鹤雀楼》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NYT篇语网

《登鹤雀楼》教学实录1NYT篇语网

教学目标:NYT篇语网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认识“黄、更、层、楼”4个字。NYT篇语网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NYT篇语网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NYT篇语网

教学重难点:NYT篇语网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NYT篇语网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NYT篇语网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NYT篇语网

教学过程:NYT篇语网

一、导入新课NYT篇语网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NYT篇语网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鹳”。NYT篇语网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NYT篇语网

二、自渎课文NYT篇语网

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学生自渎课文)NYT篇语网

三、学习生字NYT篇语网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NYT篇语网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和它们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就能和它们成为朋友。NYT篇语网

3、小朋友读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不仅要认识它们,还要会写。下面,我们一起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NYT篇语网

4、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目:去掉一笔是“日”,再去掉一笔是“口”。NYT篇语网

5.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指名读,男女生读)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下面跟着老师读一遍吧。NYT篇语网

四、品读诗句NYT篇语网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NYT篇语网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NYT篇语网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NYT篇语网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NYT篇语网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NYT篇语网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NYT篇语网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NYT篇语网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NYT篇语网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NYT篇语网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NYT篇语网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NYT篇语网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NYT篇语网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NYT篇语网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NYT篇语网

指导读。评。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NYT篇语网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习,赛读,齐读。NYT篇语网

五、情境中指导背诵NYT篇语网

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NYT篇语网

带上动作,你已经是诗人了。NYT篇语网

六、板书设计NYT篇语网

登鹳雀楼NYT篇语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NYT篇语网

《登鹤雀楼》教学实录2NYT篇语网

教学目标:NYT篇语网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NYT篇语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NYT篇语网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NYT篇语网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NYT篇语网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NYT篇语网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NYT篇语网

教学过程:NYT篇语网

一、谈话提示课题NYT篇语网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NYT篇语网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NYT篇语网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NYT篇语网

二、范读课文NYT篇语网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NYT篇语网

要求:NYT篇语网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NYT篇语网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NYT篇语网

四、检查自学情况NYT篇语网

1.认读生字。NYT篇语网

楼入穷目更层NYT篇语网

登鹳雀依NYT篇语网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NYT篇语网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NYT篇语网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NYT篇语网

2.读诗句:NYT篇语网

白日/依山/尽,NYT篇语网

黄河/入海/流。NYT篇语网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NYT篇语网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NYT篇语网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NYT篇语网

4指名读:NYT篇语网

欲穷/千/里目,NYT篇语网

更上/一/层楼。NYT篇语网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NYT篇语网

六、识字、写字指导NYT篇语网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NYT篇语网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NYT篇语网

目:比“日”多一横。NYT篇语网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NYT篇语网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NYT篇语网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NYT篇语网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NYT篇语网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NYT篇语网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NYT篇语网

2.练习背诵。NYT篇语网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NYT篇语网

3.完成课后练习NYT篇语网

《登鹤雀楼》教学实录3NYT篇语网

教学目标:NYT篇语网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NYT篇语网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NYT篇语网

教学重点:NYT篇语网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NYT篇语网

教学难点:NYT篇语网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NYT篇语网

教学准备:NYT篇语网

1、多媒体课件NYT篇语网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NYT篇语网

教学时间:两课时NYT篇语网

教学过程:(略)NYT篇语网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NYT篇语网

——古诗《登鹳雀楼》教后反思NYT篇语网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NYT篇语网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NYT篇语网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NYT篇语网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NYT篇语网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NYT篇语网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NYT篇语网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NYT篇语网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NYT篇语网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NYT篇语网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NYT篇语网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NYT篇语网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NYT篇语网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NYT篇语网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NYT篇语网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NYT篇语网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相关语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NYT篇语网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NYT篇语网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NYT篇语网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还有,对多媒体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一是“黄河入海流”的画面本应图、文、声立体输出,结果“黄河水”只闻其声,不见其景,当时我只能随机应变,运用音乐创设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描述,仿佛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学生写字时我是配的优美典雅的古筝乐,结果课件并未播放。NYT篇语网

不过,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通过讨论、试教,我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凡事都在发展,我也会不断鼓励自己,用取得的收获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NYT篇语网

《登鹤雀楼》教学实录4NYT篇语网

教学这首诗。可以采用:“读、查、连、话、想、悟、疑、背”八步教学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用心感受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NYT篇语网

1、读。NYT篇语网

在揭题后老师范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逐步做到流利地读。NYT篇语网

2、查。NYT篇语网

让学生把诗读熟了,再要求查字典解释字义,从字面上初步弄懂诗的意思。如“依”“尽”“欲”“穷”等。从字典中查的字义,要放到诗句中,看能不能说得通。说不同的就要找个相近的意思想一想。“如白日依山尽”的“尽”字,字典里的解释是“完毕”,“太阳靠着山完毕了”这说不通,改为“太阳靠山消失了”,“太阳靠着山下去了”就说得通了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把字典里同联系上下文结合起来解释古诗的字义。NYT篇语网

3、连。NYT篇语网

要求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白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有的诗句直译不好说,老师应予点拨。如“欲穷千里目”可还原为“目欲穷千里”,然后让学生用白话式着说一说。NYT篇语网

4、画。NYT篇语网

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画下来。要提醒学生不要照者插图画,要尽量画得与它不同,,与众不同。要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在哪里?鹤雀楼应画在什么地方?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地方?想好再画。NYT篇语网

5、想。NYT篇语网

学生根据诗意画画,是第一次想象。根据老师的描述展开想象。老师的描述要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老师可要求学生全身放松,两眼微闭,在悠扬的音乐声中,随着老师的描述再次进入意境。老师的描述应从舒缓到昂扬:“一轮红日拌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际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大限度的获取成就。”这样的描述,学生不一定能句句听得明白,但能受到情感的熏陶。NYT篇语网

6、悟。NYT篇语网

悟就是领悟,让学生根据老师描述展开想象后,可启发学生:“从诗意的想象中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什么?”对学生的体会,不要局限与对“登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的认识,要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感。NYT篇语网

7、疑。NYT篇语网

疑就是质疑。对古诗的质疑。不一定要全部弄明白。有的可存疑,激发学生再今后读书中不断求知的欲望。如“白日”为什么不用“红日”,就不一定要讲清楚,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NYT篇语网

8、背。NYT篇语网

背是语言积累,应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把诗背下来。NYT篇语网

简评:NYT篇语网

古诗“八部”教学法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NYT篇语网

1、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诗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作者用的是形象思维,用意象说话,读诗就要透过字面意思,从理解意象入境,去体会作者的感受。NYT篇语网

2、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己读一读,查一查,连一连,从而自己读懂的字面意思;然后再画一画、想一想、悟一悟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中,靠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深入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NYT篇语网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写诗要想象,读诗也要想象。教者两次引导学生想象。一是借画想象,通过引导学生把诗意画面化,更好地把握意象入境;二是借语言想象,老师通过对待诗意的生动的描叙,让学生凭借丰富的语言想象,使学生头脑中的意象更丰富,更清晰,对待中情感的感受更真切。NYT篇语网

《登鹤雀楼》教学实录5NYT篇语网

学习目标NYT篇语网

1、熟读并背诵本词。NYT篇语网

2、掌握并运用词中所用的表达技巧。NYT篇语网

2、学习词人满腔热血、以国事为己任的高贵精神品质。NYT篇语网

重点:感悟岳飞积极、昂扬的精神,树立自己积极人生目标,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NYT篇语网

难点:对词中表达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教法学法:NYT篇语网

问题主线 学议讲练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NYT篇语网

导入:歌曲《精忠报国》激趣,集中课堂注意力,引出作者岳飞,齐读满江红。NYT篇语网

NYT篇语网

一、读NYT篇语网

1、自由朗读NYT篇语网

2、个人展示NYT篇语网

3、集体诵读NYT篇语网

二、译NYT篇语网

结合注解 理解词意 译文展示NYT篇语网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NYT篇语网

NYT篇语网

一、从本词语言及内容看,属NYT篇语网

词(词派)。该词派宋代最杰出的代表是NYT篇语网

二、本词上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作具体赏析。 明确:NYT篇语网

1、对比 作者以“荒烟”中的城郭、布满郊畿的“铁骑”写出了现实中的荒芜残破,以“花遮柳护”“珠翠绕”“笙歌作”等写出了昔日歌舞不断、富庶升平的景象,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痛惜之情。NYT篇语网

2、借景抒情 作者先通过“荒烟”和破败的城郭,抒写了作者对国家残破的伤悲,然后通过“花”“柳”“珠翠”“笙歌”等意象描绘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痛惜,最后写敌人铁骑践踏国土,含蓄地表达了对金人入侵的愤怒。NYT篇语网

3、虚实结合 作者先写登楼遥望所见到的荒芜残破的景象,然后笔锋一转,回忆昔日繁华升平的景象,最后想象京城附近金兵遍布的现状。整个上片,先实后虚,虚实结合,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国土沦陷的痛惜之情,为下片作了铺垫。NYT篇语网

NYT篇语网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创作背景NYT篇语网

绍兴三年(1133)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湖南、湖北百姓的安全。岳飞即接连上书奏请进兵中原,收复襄阳等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通向朝廷进纳财富和纲马的道路。就在这本可乘胜长驱直入收复更多失地之际,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指示岳飞只准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二十万人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诗人形象NYT篇语网

岳飞:满腔热血 英勇顽强 关心百姓 精忠报国 以国事为己任 抗金英雄NYT篇语网

NYT篇语网

一、再读含情NYT篇语网

二、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去做?NYT篇语网

教后反思NYT篇语网

选这首词,主要是想通过岳飞积极、昂扬的精神感染学生。现在很多学生比较消极,才高二,一定要提起他们学习和生活积极性。NYT篇语网

NYT篇语网

NYT篇语网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