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28年!宁夏固原:2000多名师生徒步54公里祭英烈
坚持28年!宁夏固原:2000多名师生徒步54公里祭英烈!4月1日,宁夏固原,弘文中学初中部学生,凌晨4点出发,徒步54公里,到彭阳县任山河革命烈士陵园扫墓,深情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荣革命精神。
宁夏固原:2000多名师生徒步54公里祭英烈
清明节将至,4月1日凌晨5时刚过,气温刚升过0摄氏度,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第二中学800多名高一学生和弘文中学1400多名七、八年级学生,共2300余名师生共同开展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动。
他们从固原市区出发,步行往返108里路前往彭阳县古城镇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项活动始于1995年,每年清明节,当地学校就会组织师生重温历史、缅怀烈士。这是弘文中学师生第27次徒步百里祭英烈。
这是一场氛围感满满的活动。趁着夜色,学生们整装出发,弘文中学门外道路两侧,聚集着大量学生家长及群众,他们高喊“加油”“自强不息”……许多头戴白色、淡蓝色帽子的回族群众,送孩子踏上百里徒步路,去纪念革命烈士。有家长拉起印着“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横幅,还有家长身上披着印有“老师您辛苦了”字样的绶带。武警官兵在沿途为他们擂鼓鼓劲。
这是一支庞大壮观又团结友爱的队伍。在公安交警、蓝天救援队等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孩子们列队向任山河烈士陵园出发。一路上,他们高举国旗、团期、队旗、班旗,高唱《歌唱祖国》等红歌,紧跟队伍、秩序井然。途经山区时,风力渐强、扬尘较多。他们手拉手翻山越岭、肩并肩听哨前行,没有一个人掉队放弃。遇到小山坡,看到女同学爬坡吃力,男同学就用登山杖或木棍拉她们上坡。走到下坡路段时,大个子同学走在前,小个子同学走在后、用手抓着前面同学的书包稳步行进。有女学生腿疼停了下来,老师就在路边帮她捏捏小腿肚、放松紧张的肌肉。学生们在途中休整时,有家长志愿者坚持迎风高举红旗。
“我感觉这个活动真的棒,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叫作长征”“我们体会到了红军长征不畏艰辛”“红军(跨过)万水千山不怕远征难”……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们如是说。
脚下的路一步步向烈士陵园靠近。持续有家长、教师拉着写有“感长征之艰苦,担时代之大任”“烈士精神传万代,英雄家谱续千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峰”“一路征程、一次历练,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团结友爱,永不言败”“挺住,爸妈与你们同在”的横幅,为孩子们加油。
任山河战斗是解放宁夏的第一仗,也是解放宁夏各战斗中解放军战士牺牲最多的一仗。
任山河烈士陵园是宁夏规模最大的陵园,园内共安葬烈士391名(有名烈士235、无名烈士156名),其中任山河战斗中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64军364名指战员,红一方面军长征途径彭阳牺牲的4名红军战士,中共地下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后剿匪牺牲的革命战士、敌后武工队员,因公殉职的革命干部等21名,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的战士1名。
“感党恩、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当天上午10时许到达陵园后,学生们胸前佩戴白花,面向革命烈士纪念碑脱帽敬少先队队礼、默哀,礼敬献花篮,并发出铮铮誓言。他们认真擦拭每块烈士墓碑,并献上写有“哀念”的白花。
当晚20时许,历经近16小时,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动全体人员顺利返回学校,空中绽放的烟花为他们庆祝。弘文中学校门电子屏上持续滚动着“第27次红色之旅思政实践课顺利完成!”字样。
“不坚持,就不知道自己多优秀”“孩子要常走英雄路,才能忆苦思甜”“走的是磨炼,拜的是英雄,传的是精神”……夹道迎接的家长群众为这些孩子点赞。
为上好这堂行走中的思政课,弘文中学师生近1个月来注意在早操、体育课时段进行负重跑步等体能训练。出发前一周的3月21日,学校团委还举办专题讲座,向师生介绍任山河烈士陵园的由来,任山河战役的背景、战斗经过、重大意义,瞻仰烈士陵园、坚持祭扫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该校体育教师李军贤在行进途中说:“尽管走完54公里的路程对每一位学生都是挑战,但是,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坚持走完全程。”
固原市第二中学相关负责人说:“这54公里路,是感念先烈创造幸福生活的路,是感悟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路。青年学子必须走好新的长征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刻苦学习,顽强拼搏。”
这一活动的首倡者是固原市第二中学原校长韩宏是,也是弘文中学的创办者。1993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名为《夏令营的较量》的文章,于是思考孩子们的长远发展,开始带学生徒步赴任山河烈士陵园扫墓。
在这27次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动中,固原市第二中学、弘文中学的许多家长、教师都曾以学生身份,走过这条108里的“长征路”。因为参加这项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后,他们都会和孩子们进行关于红色历史的学习讨论。
团固原市委副书记段文君表示,在宁夏这片红色热土,通过这些活动,革命基因薪火相传、思想根基筑得更牢。山区的孩子不忘先烈,正在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清明扫墓的传说由来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他们逃到魏国时吃不上饭,又贫病交加,在绝望之时,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后来有人告诉了实情,重耳才知道。24年后,重耳重又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惟独忘了对他忠贞不二的介子推。
待人提醒,重耳想起旧事,派人去请时,介子推避而不见。晋文公亲自登门去请,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派人上山搜寻也未找到。晋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顺,要是纵火烧山,他准会背着老母亲跑下山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树洞,洞内藏着他留下的一块衣襟,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致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感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建庙纪念。
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节,晋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株枯柳死而复活,便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以后渐将寒食节与清明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逐渐代替了寒食节。
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落日寄哀思。在这缅怀先烈、追思故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为大力培育文明祭扫新风,过一个文明健康、绿色环保、节俭安全的清明节,我们倡议:
一、移风易俗,文明祭扫。以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诵读祭文、家庭追思等文明祭扫方式,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清扫一次墓碑、鞠一个躬、讲一段往事,怀念逝者、寄托哀思。不搞封建迷信,告别祭扫陋习,讲好先辈故事,树立良好家风,营造文明祭奠新风尚。
二、绿色环保,低碳祭扫。树立环保意识,倡导“无烟祭扫”,严格遵守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和市容管理有关规定,不在小区、楼道等公共区域焚烧纸钱、抛撒祭品,形成环保祭扫新风尚。提倡绿色低碳出行,爱护自然环境,让传统节日回归清净。
三、厚养礼葬,节俭祭扫。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老爱亲”传统美德,树立厚养礼葬新观念,提倡老人在世多尽孝道、亲人逝世从俭办丧。反对铺张浪费,简化殡葬程序,不搞攀比、不讲排场,以节俭方式追思故人,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无憾。
四、安全守序,平安祭扫。尽量选择预约、错峰等措施进行祭扫,减少在墓园停留时间,避免在高峰时段造成拥堵。严格遵守森林防火、消防安全有关规定,不在草场、林区等场所焚纸烧香、燃放鞭炮。提倡文明行车,遵守交通法规,不乱停乱放。自觉到当地设置的祭扫专门区域、集中焚烧设备进行祭祀,听从民政、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门工作人员安排,确保祭扫安全有序。祭扫是一种形式,文明是一种风尚。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文明祭扫的方式追思先辈、祭奠逝者,用文明行动助力全国文明城区建设!
2024年清明节放假安排
根据国务院2024年12月8日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4〕16号》规定,2024年清明节放假一天不调休。
2024年清明节放假安排:2024年4月5日放假,共1天。
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1、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2、踏青。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
3、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4、蹴鞠。
其实就是踢足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放风筝。
古人认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这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7、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也有的人插柳来辟邪。
8、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9、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0、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11、戴柳
过去扫墓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戴柳。“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的柳文化,有插柳于坟的,也有折枝插在门前的,还有将柳条插在轿子或者儿童衣襟上的,因为柳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试想,今天扫墓的人们如果都有插柳种树的习惯,年年清明,不知道要染绿多少荒山。
12、“烧包袱”
所谓“包袱”,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在南纸店买来所谓“包袱皮”,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烧香秉烛,行礼后在门外焚化。试想,现在的人们如能根据自身情况和时间安排,认同一些在家中祭奠的旧俗,可能就会大大缓解每年扫墓路上的拥堵,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13、吟诗
曲水流觞曾是上巳日的主要活动。觞就是杯,让杯子从水的上游顺水漂流,流过宾客面前时,可取过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历史上王羲之、谢安等人曾有一次著名的兰亭修禊活动,《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次集会所作诗词写的序言。试想,每年清明,在民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必然能使他们更加热爱民族文化。
14、折柳赠别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15、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16、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17、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18、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19、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在浙江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在古代,男女联姻后,往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嫁娶,也是为了便于双方互相考察,毕竟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等女儿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甜丝丝,幸福美满。
20,拜“城隍爷”
在明、清、民国时期,老北京就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很盛,城隍庙里供的就是“城隍爷”,大家在清明节的时候去城隍庙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等等。
上一篇:清明节景点免票优惠大盘点
下一篇:清明时节各种农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