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总结好历史知识点有利于历史的学习,那么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人教版,仅供参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夏商周的兴亡
1、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约公元前20__年、约公元前1600年、阳城、禹、桀
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亳,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汤、纣
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
周厉王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洛邑、周平王、周景王
2、夏朝:
(1)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监狱等)标志着我国早期奴隶制国家的诞生。从此,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了。
(2)“禹传子,家天下”: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商朝又殷朝或者殷商
(1)盘庚迁殷:因为水患和动乱
(2)商朝的政治:商朝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4、西周:
(1)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商纣于牧野,商纣王的军队全都倒戈起义参与作战,为周武王打开了道路,周武王大败商军,使商军数十万大军倾刻瓦解,周军乘胜追击。使商朝迅速灭亡。
(2)西周的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②内容:分封的方法—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③分封制的实质:是西周奴隶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④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二、东周: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争霸的原因:周天子王权衰落,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
(2)春秋争霸影响:给社会带来灾难,但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4)齐国能够在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原因:
①自然(经济)条件——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②政治条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
③外交手段——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4年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北到南;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战争
战争名称、交战双方、获胜者、重要人物、相关的成语
城濮之战、晋—楚、晋、晋文公、退避三舍
桂陵之战、齐—魏、齐、孙膑、庞涓、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齐—魏、齐、孙膑、庞涓、减灶之计
长平之战、秦—赵、秦、白起、廉颇、赵括、纸上谈兵
三、夏商周的青铜文明(青铜时代):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
1、手工业:
(1)青铜器:原始社会出现→夏朝种类增多→商朝灿烂→西周种类丰富
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顿文化(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2)陶瓷业:商朝有青瓷的瓷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3)玉器雕刻工艺水平高:商朝玉虎玉象
2、农业:商周已有“五谷”(稻黍粟豆麦)农作物→已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西周已用青铜农具
3、畜牧业:商朝已有今天的家畜家禽、已有牲畜圈栏、有牧场(商王室、贵族)
4、商业繁荣
5、奴隶悲惨的生活: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命运悲惨,没有人身自由,被随意转让、买卖,被充当供品(祭祀品)、殉葬品(人祭、人牲、人殉)
四、春秋战国的大变革(铁时代的到来)
1、铁农具:春秋时出现→战国时扩大使用范围
2、牛耕:、春秋末使用→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3、水利:都江堰
(1)战国时期。秦。李冰。岷江中游
(2)作用:防洪灌溉工程
(3)意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获得“天府之国”美称。
4、商鞅变法:
(1)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经济。
(2)时间:公元前356年
(3)支持者:秦孝公
(4)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五、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文字的演变
时间、商、商周、西周晚期、战国
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竹书、帛书
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二、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
天文、古书记载的最早日食发生在夏朝
商朝甲骨文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
历法、相传夏朝就有历法(夏历),商朝的历法更为完备
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医学、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文学、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
音乐、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
3、百家争鸣: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是指发表见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根本原因),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兵等,他们着书讲学,互相辩论,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姓名、时期、着作、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春秋》、①、提出“仁”,、主张“为政以德”、
②、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虚好学
孟子、战国、《孟子》、①、提出“春秋无义战”;
②、反对一切战争,用“仁政”治国,
③、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
荀子、战国、《荀子》、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道家、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庄子、战国、《庄子》、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墨子、战国、《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战国、《韩非子》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兵家、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战国、《孙膑兵法》、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试题
一、选择题(共40,每小题2)
1.禹传子,“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这说明
A.分封制代替禅让制B.分封制代替世袭制
C.禅让制仍在继续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参考右图,把人当作坐骑的夏王是
A.桀B.纣
C.汤D.启
3.7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殷墟”为我们研究哪一朝代的历史提供了依据
A.夏朝B.商朝
C.西周D.东周
4.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盘庚迁都D.平王东迁
5.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位统治者有关?
A.夏王桀B.商王纣C.周厉王D.周幽王
6.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B.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C.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残酷D.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
7.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A.世袭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分封制
8.夏商周时期,统治阶级通过哪一种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
A.祭祀天地B.祭祀祖先C.祭祀社稷D.祭祀神灵
9.春秋时期首先当上霸主的是
A.宋襄公B.齐桓公C.晋文公D.秦穆公
10.对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口号的正确理解是
A.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以维护国王的尊严B.以“尊王”为旗号发展齐国势力
C.听从周王号召去攻打少数民族D.尊重齐王,进攻楚国
11.参考右图: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是在
A.西周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D.秦朝
12.战国时期,各国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攻势,东部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时而追随秦国,时而追随楚国。下列哪一个成语典故来源于此
A.卧薪尝胆B.问鼎中原C.朝秦暮楚D.退避三舍
13.从“千耦其耕”到个体农耕的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各国的`变改革B.磨制石器的广泛应用
C.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D.人类智慧的提高
1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B.实行商鞅变法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D.牛耕得到推广
15.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蒙恬被封为将军,后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规定
A.奖励耕织B.推行县制
C.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D.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16.右图所示器物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请问该文物是制作于什么时期?
A.夏朝B.商朝
C.西周D.西汉
17.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全球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如全球祭孔、孔子学院创立;请问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A.“仁”的思想 B.“兼爱”的思想
C.“非攻”的思想 D.“无为”的思想
18.“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D.当仁不让于师
19.追求与建立和谐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B.“仁者爱人”、“从政以德”
C.“兼爱”、“非攻”D.“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20.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化水害为水利的著名工程。中国先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也具有这一
特点的是
A.都江堰B.长城C.大运河D.赵州桥
初一同学该怎样学习历史?
一、在意识上不能够存在“历史是副科,学不学都行”“历史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错误意识。
我们要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意识到学好历史的重要性,要把学好历史并考好历史当作一个目标,并在此目标的强力驱动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渐培养出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重视历史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要了解历史课本的编排布局,清楚单元与主题、课、目等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学会看历史书,学会宏观领悟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特点,感知时间、空间在历史学科中的重要意义,逐步形成历史的时空观念。
三、在学习中,初步理解历史的基础概念。
注意历史原因、背景、条件;意义、影响、作用等,逐渐能够感受和区分其差异。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遇到不理解的概念、历史名词等,乐于并积极通过自主查阅、提问等方式解决。
四、学习历史的记忆方法。
如歌谣记忆法、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分层次记忆法、对比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肌肉记忆法等。
五、必须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预习:课前要认真预习,通览教材(课本)内容,导言、课题、标题、大字、小字、插图、相关史事等,都要看。边看边思考,将语文课上学到的分层,缩句、找中心句的方法用上,思考层次间的关系、各子目间的关系、它们与标题间的关系。初步构建知识框架,将主要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影响等在头脑中理出来或制作简单的结构图。对课文内容中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或记下问题,以备上课重点听记。
听讲:必须有力图听明白老师每句话、每个要点的意识,精神饱满去听讲,积极思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认真落实老师的要求,注重当堂记忆和理解基础知识。不熬夜,以保持课堂的专注力、持久力。
回答问题与质疑:课上要积极回答问题,抓住有限的机会培养自己的思维、分析、概括、表达能力。遇到疑难问题要大胆提出,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但也要注意时机,对于个性化和偏颇的问题可以单独课下及时找老师提问。
记笔记:课上有随时记笔记的意识,当听到老师语气重点强调、重复性强调、明确考点的强调内容要及时记笔记。老师要求记的笔记更应当规范、工整,可以以简记、符号等方法加快笔记速度。记笔记不能以耽误听讲为代价,来不及记录的内容,可以课下问老师、同学补记。
复习:历史学科是一个基础知识庞杂、琐碎、记忆难度较大的学科,所以最讲究及时复习,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将忘不忘时巩固记忆,无论是持久性和准确性都是效果最佳的。建议下课一分钟回顾当堂学习要点,当天回家作业前通读当天所学课文一遍,并重点记忆基础知识,下次课前回顾基础知识一遍,周末复习一遍,整单元学完阶段性复习一遍,加之期中期末前的复习,多少知识也不怕记不住。
练习: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忌讳随意不负责任的以做完为目的,练习有三大功能:查漏补缺、拓展知识面、提升解题技能。
六、初一年级学习压力尚不算大,尽量多涉猎课外读物,积累知识,拓展视野。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多看些书,既有利于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增长见识,还可以提高阅读的能力。
七、善于借助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
比如积极回答问题,培养自己的思维和表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发言,锻炼自己;积极参与校内活动。学习是相通的,能力是无界的。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初一上册历史基础知识点笔记